奔向香格里拉
海子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下山後不久,就和到鄉城的公路分手了。直接進入了稻城的河谷地帶,這裡屬於高原濕地保護區,像從洪荒時代的夢境,又回到了現實世界。依然是。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寬闊連綿的草地、鮮艷奪目的高原紅、神秘的喇嘛寺院和和藏式佛塔。風光奇美,不亞於九寨溝的清純;氣候宜人,當得上康巴江南的讚譽;物產豐富;不愧為老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單就說“耳澤金礦”的儲量,是西南地區第一這點,我就隱隱感到,這裡有可能,真是當年作者筆下香格里拉的原型。因為這裡地處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中段,在甘孜州南部。東南與涼山州木里縣接壤,西邊與鄉城縣與雲南現在的香格里拉縣毗鄰,北連理塘縣,確實在世界上公認的,香格里拉的大範圍內,原作描述的最大特點,就是盛產黃金。
接近縣城前,先經過了名聲甚大的紅草地。它有所謂香格里拉的靈魂之稱,喇嘛寺廟在經營,有一道矮矮的圍牆對其作保護,紅草生長在映照着藍天白雲的淺淺水塘中。這是供遊人參觀的一個景點,拍照留影,自然成了來客的必修科目。我感覺這是一種先前曾經見過的一種水草,只是我一時叫不出名字來,再者,在這樣一個大面積的淺水塘里,集中的只生長這樣一種草,也實在是罕見。便也興緻勃勃的跟著兒女們進去拍了幾張,哈哈,我也算留下了到此一游的炫耀資本了。
在快進入縣城的小山坡上,又看到一座佛塔,規模堪與新都橋的那座比肩。我想這應是有規定等級和固定比例的吧?這種帶有明顯異域風情的建築,我第一次見到實物是那年進京學習,到北海公園遊覽時看到的。物以稀為貴,當時感到很新奇,到了藏區才知道,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其它什麼都可以沒有,唯有這佛塔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大、小規格和質地的的差別而已。
下坡過稻城河橋,便是城區。雖然城很小,只有短短的呈丁字尺形的一截街,但究畢是縣一級政權所在地。這裡本名“稻壩”。藏語意為山谷溝口開闊之地。歷史源流和雅江差不多。直到清朝尚屬理塘土司。光緒時因在此地試行種稻,才正式核准設置“稻成縣”,隸屬康定府。有預祝其成功之意。當然那改革是失敗了。民國西康省成立,方改“稻城縣”,建縣至今也快到一百年了。一應衙門,機構,當然還是很齊全的,並且城區已經現代化。最繁榮的丁字路口,立有一個交通標識牌,寫着向西至亞丁,還有一百多公里,向東到溫泉只三公里。有趣的是地名位置上寫的不是稻城,而是明明白白寫着的香格里拉!我特意把這路口和牌子用相機紀錄下來。表示我們已經到達預定目的地了,時間很早,才下午三點。
沒用幾分鐘,車已經在城裡兜了一圈,顯然這城中沒有可遊覽的地方,停留下來只為了休整。目前已經不是旅遊旺季,何況能深入到這裡面來的散客並不太多,住宿很快就安排好了。妻子和親家母都有些疲倦,留在賓館休息。我們則帶上攝影器材,在城郊繞了一轉,向亞丁方向駛去。出城沿河便是萬畝青楊林,設有觀景台。早有一、兩車自駕的遊客在拍照,我們也興沖沖的加入到攝影行列中去,胡亂咔嚓了幾下,時屆深秋,除了滿地鋪着厚厚的金黃,剩下的就是光禿禿枝條和少許仍在苦苦堅守的殘葉。好像在傾訴,今年的好光景已隨腳下的流水消逝了……
再向前走,又是翻山,前方還有三個大菩薩可以去朝拜。但我們在楊樹林中拍照時,忽略了一個問題,稻城的海拔高度,已達三千七百五十米的超常地步。高興中忘記了在高海拔區,要盡量放慢速度,控制運動量的“多看少動”原則,以至雨兒有了高原反應。我只好當機立斷的決定,就此中止我們的行程。在生活中過分追求完美,是即不現實,也是不理智的。不如保留一點遺憾,反而留下了餘地,更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