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相思
文/唐勤智
在安徽鳳陽縣的南部山區,有一個千年古村落——吳窯。
吳窯雖說是千年古村落,但要在村裡尋找千年歲月遺留的跡痕是很難的,因為年代久遠,也因為當地人的保護意思薄弱,人們只能從稻田裡的漢瓦的碎片以及山坡上的大土堆(據說是漢墓)上來感覺千年前煙淼訊息,從已經破碎的古道石板的轍痕上,感受古官道的繁忙了。因此,吳窯的古村落說法只是個歷史,是個概念或者是個有記載的傳說了。
可是,鳳陽人還是會經常提到他,沒有去過的想去,已經去過的還想再去,熱心的人想去宣傳他,很多人還向政府建議開發他。既然古村已經很少了古迹,人們為什麼還會對他如此的眷顧呢?
2012年4月的一個星期天,鳳陽縣作家協會組織一次採風活動,首站觀光的景點就是這個千年古村落吳窯。
車到村口,就停在吳窯村口的吳窯大壩上,作協的宮開禮主席請了個叫朱文同的當地人給我們做導遊,說是老朱,其實今年也不過50歲吧,稀疏的頭髮、黝黑的膚色、不大的眼睛看起來和其他的村民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他那滿臉和善的笑容,熱情的言語以及大方不生分的舉止,讓他和普通的村民區別開來。他很自然的帶領我們順勢參觀,對吳窯的景緻作流利的如數家珍的介紹,一副驕傲的主人翁的模樣。整個上午在老朱的帶領下,我們看了山溪間卧在溪水中的奇石——蛤蟆石;領略了風中的大遍竹林瑟瑟的美妙的碎音;緬懷了解放前鳳陽縣政府的革命先烈的光榮歷史。除此之外,老朱還帶領我們穿過灌木林,繞過荊棘叢,到人跡罕至的狼洞山,聽他在野狼洞口,給我們講述老狼神和我們人類,關於保護自己的後代而訂立的人和狼的互不侵犯的神話契約……
而這一路走來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吳窯的古樹。
吳窯的古樹有200多棵,形態各異:有的妖嬈,有的蒼勁,有的粗獷,有的虯龍。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一棵獨處。不論他們長在哪裡,那份古老的神韻,滄桑的模樣,都會令觀者肅然起敬,嘆為觀止,路過古樹的人會情不自禁的想靠近他,撫摸他,擁抱他,古樹成了吳窯的標誌,是吳窯的最攝人心魄的魅力所在。這些古樹中最具代表性是那顆站在村口山溪南邊的“朴樹”。我們那天去的時候古樹還沒有長出樹葉,深褐色蜿蜒彎曲的枝杈,充分的裸露在溫蘊天空里,裹着春風向四面伸展,剛柔並濟,彷彿是一位現代派的雕塑家雕塑的一個抽象的現代派的巨幅作品。這棵樹高有八米多,樹冠圍度也有十四五米,樹皮老裂,樹榦向北傾斜和主枝杈形成完美的圓弧,樹底南側長了五六個有手球大小的鼓包,樹被村民用石頭和水泥砌成長方形的圩子圍起來,裡面培了有四十公分高的土,在吳窯的古樹中,只有這棵是被圍了土的,儘管被圍了土,還是有幾根老根露出了地面,就像一個飽經風雨的老者手背上突出的血管,蒼勁噴張的感覺。露出地面的根上,發了幾枝一匝高的新枝,讓人感到古樹雖老青春猶在。朴樹又名相思樹,老朱說這顆相思樹也結紅色的豆豆,但是他是否和南方的相思樹是一回事,我們不得而知。關於這棵古相思樹,老朱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吳窯的西面山頂有奶奶廟,廟裡有老尼姑和小尼姑。吳窯的東南有禪窟寺,寺里有一個叫悟遠的和尚。在一個隆冬大雪的日子裡,年輕悟遠師父遇上了快要凍死的奶奶廟的小尼姑慧敏,他救了慧敏一命,由此兩人衝破戒律產生了愛情,但是這段愛情被教理所不容,慧敏被師太逐出奶奶廟,羞愧難當跳河自盡。悟遠得知此事,就在慧敏跳河的地方,築屋而居,廝守與此,日夜與她的香魂相伴,並從南方引來相思樹種在河邊,一棵是代表悟遠,一棵代表慧敏,數年後悟遠仍為悲痛所困,弔死在相思樹上,追隨慧敏而去…………老朱還告訴我們,1991年發生在安徽的那場百年一遇的大水,把西邊靠河的大樹衝倒,從此只剩南面這一棵相思樹了。而剩下的這棵樹黃了三年的葉子,村民們怕他也就此離開吳窯,竭力的拯救他,給他圍上了圩子,給他培上了新土,用吳窯人的愛心來挽留這棵愛情之樹……
老朱在說完這段故事後頓了好久沒有做聲,用心傾聽故事的我們,被老朱帶到了故事營造的氛圍中,一時間亂了時空,搞不清自己是身在古時還是當下,吳窯的周圍如此的寂寥,寂寥的可以聽見遠處竹林中的鳥鳴,鳥鳴被春風吹得若有若無,好像就是那慧敏姑娘還在竹林深出,嗚咽的唱着凄苦的愛情歌曲…………
遊走之間已到中午時分,吳窯這裡因為偏遠沒有開發,連個飯店也沒有,好在我們來的時候就有準備,細心的宮主席安排了泡麵和火腿腸作為我們的午餐,老朱領我們一行近30人到他的家裡,未我們燒開水泡麵。忙碌之間還反覆解釋說,今個不巧,老婆子走親戚去了,不然她要是在家,怎麼也可以給你們煮一大鍋的米飯,宰幾隻土雞,再炒幾道野菜的……,他反反覆復的道歉,卻隻字不提自己一上午陪我們的辛苦。水開了一壺又一壺,大家都陸續的吃上了泡麵,老朱是最後一個用開水泡麵的人。
汽車在老朱的揮手之間緩緩的開動了,我把目光從老朱的身上移到那棵漸行漸遠的古樹上,突然一種不舍的情緒充盈胸中,讓我萌發了何時再訪的願望,我細數那些曾經讓我不舍的景緻,以至於沒有什麼景緻可以代替我對這棵古樹油然而生的新一輪的相思情結,而土生土長的老朱,守望在這裡,迎送一批一批慕名而至的遊客,耐心的在為到這裡的人打上他們對吳窯這個古村落而產生的心結,而這種來了就會記住,記住還會再來的情結究竟為何呢?
我想,我們來是因為“相思”,我們走時不舍還是因為“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