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抒情散文>讓勤奮勞動的優良傳統代代傳承

讓勤奮勞動的優良傳統代代傳承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文:任蕭燁

  大家都知道,勞動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種勞動都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而我今天所要重點表述的,則是體力勞動。

  每年到了深秋,縣上象往年一樣,給每個單位分配了開挖育林坑和植樹鏟草的任務,有些單位一打小算盤,發現組織單位職工親自干,車費和吃飯的花費跟給人轉包出去差不多,關鍵是費勁,要出力流汗,為了圖省事,就包給了當地的農民了。而我們單位的領導則強調:“咱們的集體勞動一定要自己干!”

  說干就干,任務分配的第二天我們就全體出動了,單位只留了一個值班的。到了目的地,只見陡峭的山坡上荒草叢生、荊棘遍地,蒿子長得有一人高,蓑草像特意種植的草坪般豐茂,早已廢棄的農莊只剩下殘垣斷壁和敞口的窯洞。隨着一陣秋風吹來,洋槐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而下,我們一位喜歡繪畫的同事感嘆着說,“我們趕上了欣賞秋風掃落葉的盛景。”

  我們男同志充分發揮體格健壯的優勢,揮舞起钁頭,一下一下挖起來,女同志則用鐵鍬,把挖下的草塊磊成育林坑的邊子,並覆上細土拍打平整。生長在城裡的有些年輕同志雖然平時沒有參加過體力勞動,但他們在老同志的帶動下都乾的很起勁。為了鼓動同志們的幹勁,有的同志還時不時講一些笑話,逗得大家笑聲一片,勞動的氣氛頓時輕鬆活躍了起來。

  看着開挖成的一個個方方正正的育林坑,領導高興地說:“我們把植樹工作作為磨練年輕人能力和意志的有效途徑,你們看,咱們全體職工凝心聚力、吃苦耐勞、相互配合、團結拼搏、勤奮工作的精神風采不就被展現出來了么!”

  同志們勤奮勞動的場景,勾起了我記憶中一些關於勞動的往事。

  雖然當年的“農業學大寨”的生產勞動我沒有親身經歷過,但由於那種精神所鼓勵的長輩們省吃儉用、起早貪黑的勤奮勞作的情景我卻是親身經歷,感觸頗深的。

  記得我小時候,農村還沒有包產到戶,每年麥子剛剛收完,由全公社組織的農田改土就開始了。每天早上公雞的鳴啼,便是父母親穿衣上工地的號角。由於年齡尚小,我所能做的,只是跑去給媽媽背一瓶水而已。只依稀記得山頂上用木頭和帆布搭成的指揮部外面,貼滿了五顏六色的標語,向著左右兩個方向的銀灰色大鐵喇叭里,《社會主義好》、《爛泥灣》等歌曲激昂地唱着,在勞動工地上,漫山遍野都是人,他們幾個人一組,有輪着钁頭甩開膀子挖的,有拿着鐵鍬弓着步鏟的,有雙手推着獨輪木車倒的,有拿着板子打地埂的,還有山樑上架個大鍋燒開水的……,他們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舞動着手中的工具,一大片一大片原本陡峭的坡地,被修成了一塊塊水平梯田。記憶最深的便是到了下午吃飯時節,能跟着媽媽喝一碗帶着糊焦味的、咸津津的稠糊湯。晚上收工后,只見媽媽的手上磨出的水泡一個接一個,有些已經破了,留着還沒有被撕去的皮。

  包產到戶后,父母親既要種地,又要喂牛、養羊,還要拉扯我們姐弟幾人,也要想方設法的搞些副業,以改變家庭貧困面貌,勞動的強度就更大了。為了生產更多的糧食,她們除了把地邊挖到最邊緣,還把臨近的幾片陡峭的荒窪開墾成了良田,由於有幾塊地離家較遠,為了把農活幹完而天黑了吃飯的情形時常會有。只記得媽媽當時最愛說的話就是“狠不得把一個人分成幾個人!”。父母親在我的大腦中最清晰的形象便是穿着那身汗漬斑斑、被泥土的顏料渲染的曲曲折折的永不變色的服裝。繁忙的勞作讓他們養成了站着吃飯的習慣,一頓飯只耗費幾分鐘時間,即就是到了生活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的今天,我們老家依然沒有飯桌,父母親還是站立着吃飯。

  隨着近年來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一些坡度較大的山地都被退了耕,栽上了樹木,只剩下了機械能夠耕作的塬地,以前十多天幾十天的農活,現在靠機械兩三天就幹完了,年輕的小夥子大姑娘都到大城市裡打工掙錢去了。於是留在農村的人們便慢慢的變懶惰了,那時候披星戴月幹活的情景不見了,收麥時節竟然能夠看到悠閑地坐到涼樹下打撲克的人!

  記得網絡上不知是那位先生感言:“90后將無農民!”。雖然感覺此言未免有些誇大其詞,然而就目前來看,願意下苦出力的人越來越少卻是不爭的事實。90后的年輕人,即就是父母親是農民的,也基本不參加農業生產勞動了,就更不用說那些生活在城裡的年輕人了。

  我常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增多了,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減少了,機械代替了人的勞動,這是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的標誌,這固然是好事,但關鍵是這種勤勞儉樸的傳統習慣不能丟,正如治理一個國家既需要文臣,也需要武將。年輕的一代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勤勞的優良傳統,以勞動為光榮,不能讓基本的勞動技能成了書本上的理論。

  真的,勞動很光榮,農民勞動,豐收了糧食蔬菜等農作物,工人勞動生產了房子、服裝等工業產品,司機勞動,讓天南海北的人迅捷的到達了終點……

  你看,那些我們親手栽植的小樹,不正在風中招手致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