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金秋重陽,馬鞍山第24界國際吟詩節在地肥水美的當塗水岸拉開序幕。用“風和日麗”來形容今天的天氣,是最合適不過,24度左右的氣溫,不暑不寒,薄薄的一件秋衣或裙衫,迎着微風走在熱鬧的大街上,花團錦簇,彩旗飄展,陣陣桂香拂過,真有秋日勝春朝之感!
九九重陽,《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最膾炙人口的詩句,當屬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不過,今天鋼城人吟誦最多是詩仙李白的詩。1000多年前,大詩人在這一方水土上留下太多的足跡和傳奇,他以青山為筆,江水為墨,豪邁抒寫了60多首不朽的詩篇,從天門中斷楚江開,到牛渚西江月,姑孰十詠,為讓古老的當塗縣城賦予了詩的內涵與底氣。在代宗寶應元年(762)10月底,李白窮困潦倒,抱病乘舟到當塗,投奔縣令李陽冰,次年重陽登高,又寫《九月十日即事》,借花自惜,自傷自悼。入冬,沉痾日亟,病中長吟《笑歌行》、《悲歌行》,臨終一首《臨路歌》長眠於青山之陽。
為紀念詩人李白,傳承詩歌文明,弘揚民族文化,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國際交流,自1989年起,馬鞍山市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舉辦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后更名為中國李白詩歌節)為安徽省政府確定的五大節慶活動之一。經過二十餘年的積累,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活動特色,也成了馬鞍山城市的一個重要標誌,1992年,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被國家列為中國國際觀光年百次重點旅遊節慶活動之一。
今年是詩仙李白去世1250周年。馬鞍山市所轄當塗縣是李白的終老之鄉,今年的詩歌節開幕式暨文藝演出特意安排在了當塗縣龍舟廣場舉辦。本屆詩歌節的主要活動有“開幕式暨《詩仙聖境文明之城》大型實景文藝演出”、“第二屆中國千字文書法藝術節”、“首屆中國(馬鞍山)國際鋼雕展”、“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李白文化現象”研討會、中外友人吟詩會、安徽省小戲折子戲調演、當塗民歌節、第六屆李白國際戶外旅遊節、2012馬鞍山(兩岸)電子信息博覽會、中國當塗螃蟹節等各類專題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經貿招商活動總計30餘項近70場。
這裡的中外友人,以日本友人偏多,近年還有韓國友人。估計今年釣魚島事件,小日本肯定不在邀請之列。每年重陽,也是當塗菊黃蟹肥之時,今年的小日本嘗不到鮮美無比的石臼湖黃毛蟹了,這都是野田佳彥折騰的,他不弄個人仰馬翻,是不會消停的!日本是強盜!
今日匆忙趕到詩歌節開幕式的現場,未落坐就被這樣特別的舞台震撼住。整個舞台全部設在當塗護城河的中央,觀眾隔河觀看錶演,對面巨大的LED屏幕,跨度約有七八十米,展映着各種炫目的畫面。屏幕下有500多人的梯形方陣,左右各有五面巨型打鼓,每面鼓沿上盤着二龍戲珠,在每兩面打鼓之間,又站着數人腰鼓小隊。河面上煙花四起,綵球飄飄,鼓聲雷動;舞台上演員魚龍游陣,旗幡搖動。那場面真是恢宏絢爛,別具一格。
更加驚訝側目的是,很多節目是在人工划動的小魚舟上或者是木排上表演的,如許北雄朗誦的《永遠的李白》,他站在排頭激情朗誦,身後有數名古裝仙女,衣袂飄舉,手持花籃,徐徐散下金黃色的花瓣,讓人有落花流水,歲月靜好的感覺。男高音劉維維獨唱的《我住長江頭》,則是情境在線,男女各在一舟,遙遙相望,催人淚下。任靜、付笛生也到場助興唱了三首歌,特別是付笛生的《眾人划槳開大船》,還真合今天的水岸場面。
最後的高潮則是在《放歌馬鞍山》中,一對對龍舟奮力比拼,群情激昂,真有百舸爭流,浪遏飛舟之氣勢!台下的觀眾也是掌聲如潮,異常興奮!
今年的詩歌節,在辦節理念上有突破,有創新,倡導“詩歌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希望通過這樣的詩歌活動,讓詩歌真正走到人民生活中,走到人民的心中。
里巷歌謠,息息生民。有人說:“詩是現代人生活最後的需要。”我們生活中,除了金錢,房產,股票等等以外,還要空出一點時間感受自然,感受對山對水、對夕陽、對朝霞,甚至對生命存在的感受吧!
每個人都試着做一做生活的詩人吧!用自己的心靈謳歌的篇章,每一個字都是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