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念頭總是突然而至的,那時侯我或是在吃飯,或正在去往班級的路上,或是在飛揚的塵埃和嘈雜聲中,亦或是在圖書館里。突然間讓我心緒不寧,我便想起了那個生我養我的小村。
從小,我就是一個被父母認為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從來沒住過宿,即使在親屬家最多也就是三兩天,超過了這個期限,我就會哭個不止,鬧得他們手忙腳亂,“無奈”地把我送回家,“家”就象一個巨大的磁石深深的吸引着我,使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我,從不願離家半步,似乎在我的潛意識裡,在家有一種安全感、幸福感。
17歲時,我第一次告別了生我養我的小村,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高興勁讓我忘記了我馬上就要離開家鄉了。報到的那一天,我住進了寢室。那一夜,我失眠了,聽着室友們的呼吸聲,我偷偷的落淚了,我想家,但轉念一想:我長大了,該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了。難耐的軍訓生活使我更加想家而暗自流淚,但是現在想起來,還挺留戀那段“綠色的軍營生活”,在以後的三年裡,我經常回家去感受那家的溫馨與和睦。
畢業后,由於分配格局的改變,在家待業半年的我,經人介紹來到綠色草原幼兒園任帶課教師。我成了59名兒童的“孩子王”,雖然工作的忙碌與辛苦沖淡了那種想家的念頭,但是一個月下來400元的工資收入全部用作了醫療費……嗓子充血,打吊瓶。那時也常因想家而哭泣,每次回家與父母的推心置腹的長談,都讓我有很大的收穫。不久之後,得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競爭上崗,擇優錄用。那段灰色的日子是我一生中難以抹去的記憶,經過考試之前的挑燈夜戰,廢寢忘食,幸運的是我入選了,不幸的是沒有分配到自己所在的家鄉,我再一次開始了漂泊。但此時的我已經長大了,不在把心思都放在為回家而籌劃,回家的念頭已不在是生活的支柱,教書育人才是我真正的生活目的。我已經習以為常了,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萌發了想家的念頭,就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了回家的班車。後來,由於工作的調動,我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投身於家鄉的教育事業。
如今,我已為人妻,為人母,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家。對家的眷戀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着變化,也感受到了母親那種無私而偉大的愛,也懂得了小時候為什麼會如此眷戀我的家。不久前,父母為了我小侄女上幼兒園的方便,也搬到了縣裡住上了樓房,但是那個我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小院,我每天都能看到它,因為它是我工作單位的鄰居。看着物是人非的小院,不禁心酸,不禁悵惘,幾許回憶,幾多留戀……
其實回家只是一次短暫的驛站的停歇,外面世界才是真正長遠的旅途。而每次拉開門和父母說:“我走了”的時候,總是不願意回頭,就這麼背着關愛的目光走上來時的路,兩手提着許多東西,沉沉的,是小院的一地陽光吧!是門前葡萄樹上的果實吧!似乎是又似乎都不是,或是爸爸的囑託,媽媽的白髮,亦或是一份回家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