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情感故事>劍沒寒水猶見鋒 花落黃土總關情

劍沒寒水猶見鋒 花落黃土總關情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劍沒寒水猶見鋒花落黃土總關情

  ——品《社戲》一文有感

  《社戲》屬名家名篇,長期以來有不少文人學者發表過自己的看法。我在與文章的幾番接觸中,總感覺仍有需探討之處,雖屬陋識,但憋在心裡總是不舒服,故在此一吐為快,僅供參考。

  作者魯迅是一位狂熱的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在他的諸多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抨擊封建制度及封建腐朽文化的言辭。1922年10月成文的《社戲》作為正值壯年的魯迅早期作品之一,自然免不了在行文潑墨中流露自己的心聲,雖然這是一篇回憶少年生活的小說。

  文段:“這時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

  在這一部分里,“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船,本也不願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並地呢……”中一“白”一“黑(烏)”,對比強烈而鮮明。載着一群以魯迅為首的風華正茂的少年的白篷大船,在作者的筆下,自然成了新文化的一種象徵,當它與代表已處窮途末路的舊文化的“烏篷船”相遇時,自然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然而在這兩種文化的碰撞中,究竟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魯迅的成功和中國的今天就是答案。但在那個天昏地暗的年代里(在月色朦朧的夜晚,雖然兩岸有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如鐵的獸脊似的在狂奔呼躍,但也有碧綠的豆麥田地以及兩岸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還有那遠處若隱若顯的漁火燈光和似真似幻的笛聲,這一切讓作者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作者還是用自己的筆在文中作了暗示。我們可以從以下兩者方面來理解——

  (一)船

  (1)顏色象徵光明與希望的“白”和代表黑暗與滅亡的“烏”賦予了船以不同的命運,同時也預示着新文化必將戰勝舊文化,新中國必將取代舊中國的歷史必然。

  (2)大小雙喜的話:“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嗎?”與課下對“烏篷的船”的註釋:“一種小船,船篷是半圓弧的,用竹片編成,中間夾竹箬,上塗黑油。”點明了白篷船與烏篷船在體格上的差異。這一“大”又給予了白篷船以乘風破浪的盛凌之勢,使不起眼的“小”烏篷船無容身之地、藏身之地、葬身之地。

  (3)多少從“近台的河裡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和教材所配彩圖可知在數量上白篷船與烏篷船有着天壤之別,但這並沒能壓制魯迅們的銳氣,“其實……”一句就暴露無遺地把那群“‘烏’合之眾”貶得是一文不值。從“簡直可以算白地”也可以看出魯迅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裡,極盡諷蔑之氣。其實,不論是白篷船的“大”也好,還是烏篷船的“多”也好,這些都不是論定最後勝負的決杖。關鍵還是在“人”。

  (二)人

  (1)年齡正值年少氣盛的魯迅一夥必將掌握未來航船的方向,左右着未來社會的命運。而那些已經麻木了的土財主們只能在那裡等死、老死,甚至氣死在他們暫得躲身的“安樂窩”里,而他們所乘坐的烏篷的船也會作為陪葬品,一起被埋進歷史的深淵中,使它們永世不得翻身,它們將永遠被踩在代表正義與和平的人民的腳下。

  (2)精神面貌這一群精明能幹、如狼似虎的少年,喜歡看鐵頭老生翻筋斗的少年,面對老旦沒完沒了的唱敢於破口大罵、轉身而棄的少年,都讓我們看到了青春萌動、生機勃發的中國正在積蓄着待日爆發的能量。而那些“不在乎看戲,多半是走到戲台下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的土財主的家眷們在他們面前越發顯得蒼白無力、黯然失色。當魯迅用自己犀利的筆鋒把他們送進墳墓之時,他們連一點反抗的意識都不會有。這就是封建腐朽文化的最終命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來。”在這裡,他們是一個個強壯有力的舵手,在一次次“鋼槍”的交接中,共同讓這艘大船在歷史的長河中行駛得更穩鍵、更快捷。他們這一群越黑越戰鬥、越老越頑強的戰士,必將以更加昂揚的鬥志贏得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喝彩。

  在以上的比較中,我們領悟了這篇文章中新舊文化在碰撞之中迸濺出來的火花帶給我們的燃燒的激情,這無疑將提升我們對《社戲》一文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一點拙見,還望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