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是中華民族古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為人們喜聞樂見而廣泛流傳於民間,養生作為一顆燦爛的中國文化明珠,經過漫長的發展道路,今天仍然閃耀出奪目的光彩。因為這顆明珠造福人類,流傳在世界各地,成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智慧瑰寶,今天,我們研究中國養生之道也是對中華歷史文化的莊嚴思考。
??我國養生之道的內容豐富:有飲食養生,藥物養生,喝茶養生,睡眠養生,健身養生,武術養生等等,現在還應當再加上一種,那就是集郵養生。
??無論哪種養生,各有妙方,目的皆在使人健康長壽,那些終身以某種方式養生者,他們的一生直到高齡也能保持相當旺盛的精力,而一個人的一生如果能始終保持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必將事半而功倍。因此,學習研究養生之道,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頗有禆益的。
??養生之道,根據典籍史載,在我國有着幾千年的傳統與歷史,各種養生經注浩如煙海,多如牛毛。而在民間許多的養生方法都是面傳身授,世代相傳,效果也同樣甚佳。儘管如此,我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大部分仍然通過典籍流傳後世,成為浩瀚書林中神秘而珍貴的奇葩,只是這樣的書籍太多,也過於浩繁,很難列舉。
??集郵養生:我們認為終身集郵的人,心胸必定坦蕩。古人認為養生就是:“善養浩然之氣”,我理解這“養浩然之氣”就是要人們“胸懷坦蕩”,用今天的話來詮釋,就是要心地開朗,公正不阿,才能有益健康。
??我國集郵界如:湖北的姜士楚先生,貴州的郭潤康先生,均年逾九旬,他們雖然年界耄耋,卻照樣活躍在集郵舞台上,這與他們“善養浩然之氣”不無關係。古人在提倡養生時,亦也提倡“精神文明”,並且十分強調兩者間的關係。
??集郵的人從浩如煙海的郵票中選取一類自己最喜歡也最熟悉的專題或門類收集,這個收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養生過程,這個過程能拋棄一切雜念。比如收集“動物”專題的集郵者,久而久之,不但修身養性,還由於對動物的了解進而愛護,最後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名動物保護者;如果收集“山”專題,你定能得到多方面的養生收益,除收集郵票本身帶來的養生效果,你一定更加熱愛大山,更加熱愛大自然,平時除研究山郵集的製作外,由收集郵票到後來製作郵集參展,還會被中國特有的“山文化”所吸引,成為一名積極的自然保護者。
??郵票的觸角涉及社會生活的幾乎一切領域,通過收集、整理郵票,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放鬆,精神境界得到提高,文化知識得到增長,這就是養生,因為集郵行為使每個集郵者增加了自己的“浩然之氣”。
??我們的祖先從哲學、醫學、營養學、運動學,以及環境因素等等領域裡探索了生命的規律,積累了和豐富了有關健康、祛病,延年益壽的寶貴經驗。其中隋唐時期的孫思邈,不僅在醫學上著稱於世,在養生方面也同樣造詣頗深,他的養生方法就是:“忽使悲喜極”。
??而集郵人大多淡泊名利,以平常心參與集郵,通過郵票,通過集郵,了解歷史,認識事物,還可通過郵票神遊世界,在郵票里與大自然對話,與可愛的動物為友。當你倘詳在郵票世界里,世間的一切煩腦皆拋身後,榮辱皆忘,這樣你還能有“悲喜極”嗎。特別是老年朋友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更需要一種精神的寄託,而集郵應是最適合老年朋友們的方式之一。集郵本身的方式也很多,方法也有簡有繁,每個人可量力而行。同時郵票從數量上浩如煙海,從文化角度上看也高深莫測,你可以收集某一專題郵品,製作郵集參展,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收郵品,進行某些研究,並寫成郵文發表。收集郵票的過程中,當你獲得一枚夢魅以求的郵票后那種高興,當你製作的郵集在各級郵展上展出,心中的那種成就感,當你的郵文變成鉛字,發表在各種集郵報刊上的那種自豪感,而這一切在增長集郵者“浩然之氣”的同時也絕不會造成你的“悲喜極”,此時,你的集郵人生也在不知不覺間達到了養生之目的。共2頁,當前第1頁1 文/黃天浩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精神壓力也很大,於是,休閑養生就提到了人們的生活日程上來了。然而,當你工作之後,閑暇之餘,當你感到疲勞睏倦之時,翻一翻你的集郵冊,看一看自己親手製作的郵集,一定會頓覺神清氣爽,就會忘卻疲勞,將一切煩心之事拋棄於腦後,睡眠也好了,體力恢復了,精力充沛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這就是集郵養生的效果。如湖北的姚樹人將軍,年屆古稀,但精力旺盛,皆緣於集郵養生。姚將軍一生喜歡集郵,從大學校長的崗位上退下來后,如今還帶博士生,工作之餘也堅持集郵,近年來將軍集郵可用“碩果累累”來形容,郵集在國內外的郵展上頻頻摘金掛銀。
??我國養生之道的內容的確很多,無論成書的系統方法,還是口傳身授的秘訣方法,或是個人經過摸索自成一體的獨特方法,都貴在一個“恆”字上。如此看來,做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恆,貴在堅持,定能有所收益。集郵也是一樣,只要你能堅持下去,除能豐富藏品,結交郵緣,還能養生。
??我們流行並公認的飲食養生,喝茶養生,藥物養生已為人們的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所證實。我們希望集郵用實踐來證明“集郵也可養生”,有朝一日將集郵養生納入中國養生之道的範疇中,這是集郵人對集郵文化的貢獻,也將是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新貢獻。
共2頁,當前第2頁2 文/黃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