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建立科學的渭河生態環境治理和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

建立科學的渭河生態環境治理和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建立科學的渭河生態環境治理和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

  今年 6月25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詳細方案,這個規劃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確定的西部大開發三大重點經濟區之一。包括的範圍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從生態環境方面講,由渭河上游的天水到渭河下游的渭南,幾乎涵蓋了整個渭河中下游流域,可以說就是一個渭河流域的經濟發展規劃。這個規劃的實施,為渭河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渭河水資源開發利用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國務院提出的總體要求是:力爭用10年多一點的時間,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實現經濟繁榮、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在發展目標上,對森林覆蓋率、自然濕地保護率、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渭河幹流水質、中心城市市區空氣質量、城鎮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處理等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硬性指標。特別是對加快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加強渭河流域水資源管理等方面更有着直接的明確要求,把渭河中游干支流防洪、渭、洛河下游治理、渭北山地生態屏障建設、渭北和天水等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項目全部列入規劃中的重點工程。把加強西安、寶雞、商洛、天水等秦嶺山地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加快實施平原綠化、人居生態環境建設等工程列入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生態示範鄉鎮、環境優美鄉鎮、加快建設宜居區域的建設內容。這些對於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渭河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來說,真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今年6月1日,《陝西省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辦法》實施,這個辦法對於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來說,又給予了一個強大的有力武器。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自西向東橫貫八百里秦川。流域總面積13.5萬平方公里,涉及陝、甘、寧三省區。其中陝西省境內流域面積6071萬平方公里,占渭河流域總面積的50%。流域內集中了陝西省61%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1%的工業總產值。近年來,雖經各方面的努力,渭河流域水質污染、生態環境有所改變,但污染依然嚴重,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生態體系建設尚未全面啟動,森林總量不足,生物種類大幅減少;河床內無序挖沙、水土流失嚴重;河道管理混亂,傾倒垃圾現象嚴重,河水斷流、洪澇災害時有發生。隨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資源開發利用的需求大量增加,又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渭河生態環境建設和水污染防治、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形勢仍然十分艱巨。儘快對渭河流域實施科學的綜合治理與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以小流域為單元,各地共同開展綜合治理是一項根本途徑和長期任務

  渭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具體反映首先是嚴重的水土流失。由於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失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而且導致渭河下游嚴重淤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因此,要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只有以小流域為治理基礎,在小流域範圍內蓄水保土,採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與耕作措施緊密結合,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綜合防護體系,剷除洪水之源,從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使流域內水文狀況改善,泥沙得到控制,河流生態系統與水文狀況才能從根本上得到好轉,生態環境才能逐步得到改善。渭河水源既有來自南山秦嶺的黑河、澇河、灃河等,也有來自北山渭北高原的涇河、洛河、千陽河、韋河、漆水河等。這些支流,從寧夏、甘肅到陝西,水土流失嚴重的面積都集中在渭北。這幾年,南山的水不大了,北山的水幾乎斷流了。可見要從根本上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必須從渭河的每一條小支流做起,以小流域治理為基礎,各地一起齊抓共管,從根本上、根源上改變整個渭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這應該是國務院《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渭河流域各地方政府發出的動員令。

  小流域治理應以退耕還林(草)為主要手段,促進流域生態環境自然修復。退耕還林(草)、人工造林種草,對遏制水土流失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大,範圍廣,實施退耕還林(草),儘快使生態自然修復,盡最大程度發揮大自然繁衍生息能力,加速林草植被的恢復和生態系統的順向演替進程,這項工程從實施“山川秀美工程”以來,已經實施幾年,生態效益十分可觀。我們應該把它繼續的、長期的堅持下去。

  要樹立全局觀念,上游下游各地政府相互合作,建立科學完整的綜合治理、管理體系。上游地區可以小流域為單位,按照梁峁坡、溝谷坡、溝道等不同的地貌特徵,配置各自適宜的水保治理措施。如梁峁坡多為坡耕地,除緩坡修築梯田外,其餘坡面可推行等高灌木帶、林草間作及保土耕作措施等;溝谷坡侵蝕破碎,坡度在25°以上,實行退耕還林(草),發展以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溝道以支毛溝為主,大力發展壩系工程建設,做到支毛溝小壩與骨幹壩有機結合;另外,還應在渭河一、二級支流上部署小型水庫、河道整治等工程,治標與治本同步進行,形成節節攔蓄降水,層層開發利用的良好布局,逐步建立起科學完善的綜合防禦體系。而下游地區重點要搞好河道管護,如河堤加固、河道疏浚、合理排污、堤岸綠化、減少污染等,使上下游形成相互呼應的、科學完善的綜合防禦體系,自覺地共同承擔起渭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

  2. 以科技為手段,建立渭河流域科學完整的綜合防護體系

  在國務院公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方案中指出,關中科教實力雄厚。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科研院所、100多萬科技人才,5個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3個大學科技園區,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是區域發展的重要的優勢條件。

  渭河生態環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水資源開發利用要以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科技優勢,全面統籌、理順體制,狠抓源頭,建立渭河流域科學治理、科學管理體系,重新塑造健康的生態環境系統。

  科學創新無止境,生態環境保護也是永恆的。當前應加大區域水土保持和治理工作力度,統一規劃,大流域和小流域治理相結合,農田建設和小型水利建設相結合,林、草相結合,自然恢復與人工造林相結合,山、水、田、林、路協調-致,全面治理;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注重區域內生態水資源的調控;全面推廣有節水效能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使區域內經濟有發展、用水有節減,讓水於河流,保障渭河流域生態健康平衡;綜合治理,生態、生物措施並舉,提升區域治理水平;以流域內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為基礎,利用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綜合治理手段,採取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等方法,建立健康的生態系統結構;制訂各流域的統一考量標準,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長期不斷地加強水質監測、監督,實行區域內解決污染,地區分界處考核交接,使河流的整體達到清潔,健康的生態環境;依法加強河道的整治治理,強制實行污水達標排放,嚴禁向河道傾倒垃圾,建立渭河流域濕地和自然植被生長帶,並在河道堤岸及兩側營造林帶網,充分發揮濕地、自然植被及林帶網的美化、凈化作用,使區域內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持續的發展。

  3.完善管理機制,確保治理成果長期發揮效益

  依法治水,在當今實行普法教育、建設法治社會的大氣候下,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目前,除了有關治水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陝西省河道管理條例》等等之外,還有與治水相關的法律如《森林法》、《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等。從執法環境到法律內容來看,渭河生態環境治理都進入了依法治理的時代。

  依法治水,首先是政府的依法行政。《陝西省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辦法》、《陝西省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對各級政府的責任已經作了明確的規定,關鍵是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的法律和環保意識,依法保護渭河生態環境。徹底克服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違規行為。按照國務院《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方案中關於體系創新的要求,政府要堅持建管結合、建管並重,把管護和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加大政策研究力度,探索環境容量有償使用、水權交易、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機制。探索建立有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和稅收政策等等;要堅持引導和市場配置相結合的原則,整合創新資源,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治理的市場機制。建立以生產者為主的責任延伸制度,培育專業化的環保設施建設與運營體系,調動廣大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要充分發揮水行政專業主管單位如黃河水利委員會、渭河流域管理局的作用,充分發揮地方協作機構如涇河流域縣市區政協聯誼會的協調作用,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步調一致,整體運作,建立起渭河生態環境治理的長效機制,為渭河流域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實現《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所提出的目標規劃。

  2010年10月



建立科學的渭河生態環境治理和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 標籤:科學發展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