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夜晚,聽媽媽講故事,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與弟弟一邊一個,枕在媽媽身邊,靜靜地聆聽,遐想中閒遊,或是山色飛鳥,或是綠樹枝蔓,或是遍野的映山紅,或是蜻蜓點荷塘,還有輕就的蜿蜒山路。媽媽濃重的鄉音就是我漫遊的背景音樂,也是遐想中的踏實源頭。
有時候媽媽的故事像首歌,一首土製的歌:“公一長,公一長,山上有個老虎藏,嗯誰肉,吾誰腸,嗯腸都否分吾誰誰啊”土製的歌來自烏鴉怨語。直到長大才知‘公一長’乃‘公冶長’,傳說公冶長有特異功能,能聽得懂鳥的語言。公冶長是孔子的弟子,公冶長和烏鴉的故事很顯然是個寓言故事。公冶長的故事,讓人懂得人不能貪心,有喜有樂本應與人分享,公冶長的牢獄之災,源起他的貪婪。
為什麼傳統的中秋賞月佳境,不置於月半的十六更圓,誰都知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想必,先祖們也早就懂得了殘缺成美,唯美應稍留些遺憾,完整應稍留些不足,那是更高的境界。《周易》原理陰陽圖,陽中有陰,陰中帶陽,陰陽相生相剋旋轉出大自然的和諧,也詮釋了人與自然相融的真諦。
工作生活中追求唯美,是件令人稱謂的好取向,唯美是提高質量,是張揚精彩,是自我完善,其精神值得讚賞!的確,讚賞!但,這不易,也不現實,因為,我是個體!萬事萬物是在不斷變幻發展之中,人的生理心理周期也每天略有不同。因有變換與不同,事物往往就不完整。我想,事物或作品留些些遺憾與不足,似乎更能體現生活的精彩。就一點點毛邊空間的殘缺,可給人以想象,讓欣賞者自己來補充完善,使事物或作品得以認同甚至升華。<維納斯>女神無意的斷臂,獲得了多少讚許目光,贏取的熱烈掌聲,至今,仍經久未衰。
我們身處社會自然,首先應創造好周圍環境,並與社會和諧相處,與自然相諧相融。但,也必須珍愛自己,娛樂於生活,開創於未來。應與家庭社會同進步共歡樂,不拘泥遺憾,不沉迷痛苦,不牽強不足。由於,我們只是大自然中的個體,有效進取才是我們的目標與方向。所以,事物或作品略有殘缺,是自然規律的現實體現,也是我們個體生活中的大部分結果。留有殘缺,能放鬆自己、愛惜自己,更能還原出自己的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