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榨油

榨油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菜油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用油。不知我們的祖先是怎麼發現菜籽里含油的,還發明了一整套的榨油技術。真了不起!

  要說傳統的榨油方法,現在的青年還真不知道呢。說起來還真有點意思。

  老榨油作坊至少要五人以上。從菜籽到出油,大致要經過炒籽、破籽、碾籽、蒸枯、裹餅、上筒、撞榨六七道工序。

  一個大灶台,特製大鍋微斜安裝着。懸挂的大木推把只須向前推,菜籽自動翻滾,受熱均勻,十來分鐘一鍋籽就能炒好。炒熟的菜籽要經石磨破后才可碾細成粉末(叫枯);如果不把菜籽磨破,儘管是鐵砣鐵槽底(木槽鑲鐵底),菜籽太滑是碾不細的。

  蒸枯是技術活,關係到出油率,必須要過硬的師傅把關。蒸鍋盛滿水,鍋上扣個篾罩,篾罩蓋布巾,一量桶枯末鋪在布巾上蒸,幾分鐘蒸好后,師傅將布巾四角揭起,將枯抖入有草筋的鐵箍內(鐵箍略小於榨筒,箍寬二厘米,三個箍疊放有兩寸高的圈壁),用手抹平后隨即人立在上面用腳踩實,一腳還攏草筋裹蓋枯餅(枯餅上筒時取下一鐵箍,留兩個鐵箍上面)。哦,新裹的枯餅不結實,易破碎,拿動得用巧勁,不是熟手不行。

  榨筒是大古樹榦鑿成。樹直徑得兩尺以上,長要丈余。榨膛南北兩面各有一長方形相對直通口約八尺長,寬約六寸。膛內中空呈圓柱形,膛內上壁、下壁、左右端,都鑲有生鐵片,以防枯餅鐵箍磨損。膛內底部有油槽、出油口。榨筒橫卧懸躺式離地一尺,兩頭用堅木支架,榨筒底下埋一口油缸。

  傳統木榨必須要榨木匠師傅製造,再好的木匠師傅也幹不了。木匠做的木楔撞擊后或暴出木楔或噴枯渣,奇怪麽。榨木匠是獨行,其手藝是傳男不傳女。他們的作業領地也是有行內規定的,一般一人管十幾處木榨的修理、製造。榨木匠可是要好酒好煙好款待,不然,他能使你的榨不好用,或出油不高。哈,那真是有些蹊蹺呢。

  裹好的枯餅上筒里,是按從西到東的順序側立榨筒內,一塊緊挨一塊,約四十來塊枯餅(約五百斤菜籽)。最後用圓木墊靠緊枯餅,再用檀木楔塊塞滿(上下兩排、邊長為三寸的方木楔,也有薄片楔),然後插入四五尺長的三角形撞楔(鐵頭帽),撞楔也是上下兩塊。碗口粗九尺長的大撞桿(鐵頭帽)懸吊著,三人打撞:一人掌尾桿,另兩人相對而立各持幫耳合力甩撞。

  小時的我最愛看打撞,好玩極了:撞桿腰部的兩個人像跳擺腳舞似的,雙手握着幫耳用力向後送桿,越用力,撞桿距離拉得越開,撞擊力越大;掌尾桿的就緊張了,他得像猴子樣敏捷迅速,後退,前進,還得抓住桿,還得瞄準撞楔。‘咿呀——咚隆’聲震兩里,同時香噴噴黃亮亮的菜籽油,滋滋滋——淅瀝瀝的冒出來,我們小孩看了,覺得好稀奇,好有味啊。

  兩撞楔打到極限,就停歇一會;然後退撞楔,加楔再插撞楔,再打撞擠壓。如此反覆,半天工夫,可以榨乾四百五十斤頭道菜籽枯。頭道油也在一百四五十斤吧。

  榨乾頭道枯,立即取枯出筒。削枯邊,扒草筋,砸碎枯,再碾枯,一氣呵成。

  吃中飯後,再蒸枯,再裹餅,再上筒,再榨二道枯(又叫翻枯)。這次翻枯油也就十來斤了。儘管少,但師傅們還是樂此不疲。

  天黑前,翻枯也榨乾了。緊張忙碌的工作結束了,師傅們有回家的,也有守作坊的。

  傳統榨油功效是低,五個人,一天榨油只有一百幾十斤,加工費也不多。顧客換油一般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與現在加工出油率也相差無幾。憑心而論,老作坊的利潤也不是很大。但是油質好,油渣極少。油坊里有幾口齊胸高的大釉缸用來沉澱菜油,客戶都是稱沉澱的好油回家。而且人們吃到最後,油缸底部剩下沉澱的油渣,可以直接拿去那個作坊換油。很講信用。

  九十年代,已經有人購買鐵油榨。鐵油榨也是卧式,跟木榨也差不多。只是不要木楔撞擊,而是採取液壓,用手提壓,像用氣筒打氣樣,省力省人工。配有一個粉碎機,將炒熟的菜籽粉碎成末(不用碾),也要蒸枯、裹餅。這種榨油作坊適宜農戶家庭,有夫妻倆就可以了。

  到二十世紀,榨油機又更新了。只須炒籽、榨油兩道工序,快捷多了。客戶挑菜籽來,當面炒籽榨油。這種機只要將炒熟的菜籽倒進,一邊出油一邊出片狀枯。只收加工費,油、枯統統拿去。出油率在百分之三十四左右。不過油渣很重,好多好多,吃到後來口感也很不好。真不如原來的木榨打的油,油量也相差不了一兩斤。

  近來幾年,油榨機又更新了,是全新的電動榨油機。現在的榨油機多了真空過濾裝置,共三大工序即可見好油。功效很高,一天可榨幾千斤菜籽,真的不可思議。

  傳統的榨油作坊沒了,那麼大的木榨也不知哪去了,榨木匠自然也改行了。不過我還真的有點懷舊情結,那‘咿呀——咚隆’的震響聲,那蒸枯師傅麻利的身影,那金黃透亮的香噴噴的菜油,從大釉缸一端端打入漏斗,再流入我們油瓶的叮咚聲,時而在腦海浮現,在耳旁響起······

  鄱湖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