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一歌傳千古,琵琶一行斷人魂
文/凌雲
他,是一代文豪,一代“御用文人”,還是一代“文化流氓”?少年露才華,中年顯鋒芒,晚年享安樂。他走出了一條中國士大夫階層人人嚮往的道路,書寫了千古流傳的《長恨歌》《琵琶行》,然,他人性斑斕的一面,又有幾人知曉?
——題記
【小引】
白居易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1]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
【少年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是一首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曾經,讀着白居易的這首《草》,在小學時代的課堂上,搖頭晃腦地跟着老師一遍又一遍地誦讀着,想象着古原上的草,感受着詩句中煥發出的泥土氣息,感動的一塌糊塗,那時,悄悄地記住了一個人的名字——白居易。
白居易,有詩如此,居易不難。
那一年,他年僅7歲,還是一個孩童大的白居易,寫出了那一句流傳千古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得不讚歎,同時也期待着他更多的精彩。
有人說這首詩是“諷小人”的,但是據筆者看來,這首詩歌並沒有太多的言外之意。寫出了草的堅韌,草的頑強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多麼樸實、真摯的詞組,令人感懷思量,細細參悟。
每次讀起這首《草》,便想到了那首歌,那首叫做《暗香》的歌。“心若在燦爛中死去,愛會在灰燼里重生。烈火燒過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風。”一首詩,一首歌,多麼驚人的異曲同工?都讓人感悟到生命的頑強,生命的堅韌。待來年,春風起,又是一原芳草綠,又是一春百花香。
少年時,時常讀着這首《草》,默默地想象着白居易,那個與我年齡相仿的他,為何能寫出這般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寫出這首最真的草根詩篇。那時候,總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讀着他的詩,一遍又一遍地看着那圖畫面,遊玩在故鄉的那片草地上,隨意地躺在上面,傾聽小草的低語,仰面看天,白雲朵朵,藍天悠悠。
少年白居易,初露才華。用一句古詩來描述,那就是“小荷初露尖尖角”,若他的一生停駐在這裡,那也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千古絕唱。
他,姓白,字居易。每每讀到他的詩,便是我一天最快樂的時光。或許,是因為生活在小村莊,也或許是年輕的心,一塵不染,所以每次讀來,都是別有一番滋味。每次都會一遍遍地默念,白居易。
【中年白居易】
若說少年時代的白居易是一個年輕的才子,那中年的白居易更是鋒芒畢露。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
仕途一帆風順,平步青雲。只因他的詩歌廣泛地流傳在民間,直至長安(今西安),受到皇帝的青睞,年僅三十齣頭,便已是縣城都尉,之後,更是連連升遷,一度躍居太子左贊善大夫。
能給皇帝的兒子教課,那可不是一般的人能享有的殊榮。今天的太子,明天的皇帝。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也正是因為他寫的一首好詩歌,皇帝選拔他為“御用文人”,於是便有了那首流傳至今的《長恨歌》:
《長恨歌》是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是其代表作之一,作於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選自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這首詩寫於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當時白居易任盩庢尉。同時,陳鴻還寫了一篇《長恨歌傳》。歌和傳都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因為是悲劇結局,故以“長恨”為篇名。
《長恨歌》原文: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未完待續)…………………………………………………………………………
好一首千古傳唱的《長恨歌》,好一首愛情的悲劇之歌。如果說《長恨歌》是唐玄宗與楊玉環畸戀的自白,那麼也是白居易人生悲劇的開端。
眾所周知,楊貴妃其實是唐玄宗的兒媳婦。作為一個老公公,卻對自己的兒媳婦天天惦記着,這在那個封建社會,是何其荒唐?先不說倫理上的道德,一個年近花甲的老皇帝,居然偷偷地愛戀着自己的兒媳婦,這是一場怎樣的畸戀?
唐玄宗初見楊玉環時,其實並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一見傾心,兩人琴瑟相和,一見如故,彼此傾慕。其實,那時候,唐玄宗心裡喜歡的是另外一個女子,一個叫做武惠妃的女子。楊玉環第一次以兒媳婦的身份覲見時,活潑可愛的性格給這位老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青春、活潑,但並沒有愛上。
可故事,往往都有後來,後來武惠妃死後,唐玄宗寂寞不忍終日,而這位活潑、青春的兒媳婦,恰是給了這個老男人一種刺激,也或者叫做喚醒他的第二春。於是,便用盡了各種俗不可耐的手段,把兒媳婦召進宮,並且給兒子重新取了個妃子作為補償,打着喜愛音律的幌子,玩弄手腕,總算把這個傾世佳人的兒媳婦搞到手,於是你彈琴來我吹笛,兩人形影不離,傳為後世之佳話。
在那個禮儀制度森嚴的社會,這本是一件令人唾罵的家醜,卻在白居易的詩歌里傳為美談,用華麗的詞組、深情的筆調,幫這位淫君漂白,說什麼兩人一見如故,音律相和,其實都是扯淡。試問全天下有多少人懂音律,還有多少人比楊玉環懂得多,偏偏不選這個,不選那個,單單選上了自己的兒媳婦與自己琴音相和?多麼荒唐可笑,說白了還不是唐玄宗荒淫無恥,好色成性么?即使再多的掩飾,再多華美詞組的描繪,其實也遮擋不了這場帶着預謀的“傾世之戀”。
然,唐玄宗就是這樣赤果果的做了,而且做的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可見,這一句描述的多麼透徹心扉,直刺骨髓?在那個封建時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然而就是因為唐玄宗與楊玉環這一出“傳世愛情”,居然顛倒了天下父母的思想,重生女來不生男,何其可笑?
按照白居易的這首《長恨歌》里所述,大唐不用養兵,更不用發展經濟了,只要家家生出個美女就行,還用讀什麼書,寫什麼文章呢?或許,正是唐玄宗這一荒唐可笑的舉動,直接釀成了後來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揮師直逼長安,你再去音律相和,唱首《長恨歌》擊退千軍萬馬啊?怎麼不去了,哈哈?
白居易,讀你至此處,實在令我對你心生幾份厭惡,或者不齒。生出官宦世家,寫手的一首好詩,唯獨用錯了地方,把這種顛倒是非、亂倫荒誕的“皇帝家醜”描繪的如痴如醉,美輪美奐。試問,即使在現代社會,老公公戀上自己的兒媳婦,那叫什麼?叫亂倫,叫扒灰,你還來個高歌一曲,吟詩一首來祝賀,多麼可笑?
白居易,你的樸實真摯、你的人性取向,都去哪裡了呢?“御用文人”?
你的文人風骨哪裡去了呢?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每次想到建安時期的文人風骨,便一次次的鄙視白居易,甚至心底深處的那一抹喜歡都煙消雲散。作為一個文人,你可以沒有傲氣,但不可沒有傲骨。老皇帝和自己的兒媳婦搞上了,你還來個大加讚賞,顛倒黑白,愚弄天下人的價值取向觀,禍害天下父母的價值取向,實在令人不齒。
中年露鋒芒,白居易,你倒是顯露了你那盛唐萬卷才,卻令人嘆息,令人心生厭惡。你少年時代的那份真純都去哪裡了呢?一次次思量,一次次揣摩,然實在無法與你苟同,實在無法寫的千古絕篇去漂白那一場泯滅人倫的“傾世之戀”?
白居易,白居易,有歌如此,安能居易?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每每讀到此處,既是惋惜,又是嘆息,然更多的是失望,對你的失望。
白居易,你讓我對你情何以堪呢?
【壯年白居易】
或許,正是老天有眼,慘不忍睹這個大唐皇帝荒淫無恥、放蕩成性。便有了那一場“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歷史性的戰爭,自此之後,大唐由盛轉衰,直至滅亡。
嘆一聲白居易,彈一曲《長恨歌》,長恨歌,長恨歌,或許這次真的到你該嘆、該恨的時候了。
當整個大唐沉浸在一片歌舞昇平的太平盛世時,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蜂擁而至。或許,在寫《長恨歌》之時,白居易心中多少還是有些內疚的,一個皇帝不理國政,每天偷戀自己的兒媳婦,還深受世人津津樂道,這不得不歸功於這首《長恨歌》。
當白居易躊躇滿志,自鳴得意之時,他的命運也發生了轉折。
公園815年,白居易謫貶“江州司馬”。對於他被貶的原因,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他得罪了唐憲宗,也有人說是因為他寫《長恨歌》招來的報應,但據史料記載,是因為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請求嚴懲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遂被貶。一個國家由盛變衰,都只是因為皇帝貪戀女色,不理朝政,才使得“開元盛世”淪為整個大唐王朝的“江河日下夕陽紅”。
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職江州司馬。
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市,東晉置江州,轄境為江西大部,后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轄境變小!江州 (唐朝),唐朝、宋朝的行政區劃之一。 此“江州"最為有名,唐代"江州司馬"一職就是指這裡,《水滸傳》中“江州”也指此。目前江西九江還保存有完整的“潯陽樓”[1],為宋江提反詩之地。 唐代在今江西九江同樣因長江流經設江州,因沿襲時間較長。
如果說樂極生悲真有其事,那白居易便是應了這句“報應”。當他不分青紅皂白,一味曲意逢迎唐玄宗,為這位風流皇帝歌功頌德,揮毫潑墨,寫出一些艷詞艷句時,大唐由盛變衰,而他也“樹倒猢猻散”,一朝天子一朝臣,唐憲宗一上位,就貶了他的官。
身居江州,白居易寄情山水,飲酒賦詩。相對於之前,他倒是收斂了不少。不再意氣風發,不再躊躇滿志。在這段被貶的時間,他比較老實,上通政務,下愛黎民百姓。常常駕一葉邊舟,泛舟游江,寫詩填詞。
這個時候的白居易,看遍萬千繁華,三千繁華落盡,盡見真純。寫出的詩句大都是質樸、純真的,不再是大唐盛世時代的淫詞艷曲。例如眾所周知的那篇《琵琶行》,膾炙人口,樸實真摯,令人回味無窮。
《琵琶行》原文:
(詩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曾經,深深的喜歡他的那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以為他聽懂了琵琶女的那一曲《霓裳》、《六幺》,以為他同情琵琶女的身世、感嘆她的遭遇,悲憫她的人生,寫出了這首千古絕唱《琵琶行》,令人欣慰,然,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此時的白居易被貶,心情難免有些憂鬱,看到與自己同樣遭遇不幸的琵琶女,心生同情,有感而發,真實感人。通過描寫與琵琶女相遇、相知、相憐的描寫,把一個塵世中的女子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感同身受,譴責“商人重利輕離別”,慨嘆“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一個孤影翩翩的女子,躍然於紙上,令人念之、惜之、憐之。通讀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數百次,仍覺唇齒留香。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曾被他的這一句感動的一塌糊塗,可後來發現現實並非如此。說什麼“同是淪落人”,可後來呢,仕途得意之後,寫詩諷刺關盼盼,人家不就是立了個“貞節牌坊”么,說什麼人家怎麼不去死之類的話,結果活活逼死人家。人家真的去死了,他開心了?
當時覺得,白居易在經歷政治的變遷、人世的變換,以為他看淡了,以為他透徹了,心如明鏡照秋月,以為他真的是那位感人至深的江州司馬,聽一曲琵琶語,寫一篇琵琶文,可後來,當我們再次走進他的晚年生活時,我發現自己再次錯了。
【晚年白居易】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公園846年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
如果說白居易少年露才華,中年顯鋒芒,這些都無可厚非,即使他為皇帝寫了不少淫詞艷曲,這些都略過不論,可是他晚年的所作所為,着實令人不齒。
唐孟棨《本事詩-事感》:“白尚書(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據查史料記載,此時的白居易已是花甲之人,年過半百,都已經是垂暮之人了,竟然做出害人子弟的行為。侍養家妓過百,怡然自得還時常寫詩稱道,自詡甚高。10年之內,換過3批家妓。後來,嫌棄人家老了,芳華不再了,便把那些家妓販賣掉,還寫詩稱讚,說什麼“放妓賣馬”,津津樂道。
《小庭亦有月》中寫:“菱角執笙簧,谷兒抹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綃隨意歌。”在多部史料中都有記載,這個老流氓侍養家妓的事情。
《追歡偶作》(見1078頁)中“石樓月下聽蘆管,金谷風前舞柳枝。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娥眉”,諸多史料都充分證實了白居易這一“晚節不保”的舉動。
如果說,他為唐玄宗寫《長恨歌》是出於政治原因,不得不寫,那都可以原諒,可是他晚年時期,竟然侍養嫁女過百,還寫出類似“賣的家妓換酒錢”之類的自娛自樂的詩句,那就着實令人心寒了。
自己都老的不行了,還要禍害人家那些18、19歲的小女子,雖說在封建社會尊卑有序,皇帝可以三宮六院,大臣也可以三妻四妾,然,白居易在這一點上就做的過火了。在人性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即使出生卑微,那也有人格尊嚴。前面還在那裡寫什麼《琵琶行》,感嘆平常女子的可憐,後面自己卻在那裡禍害了一個又一個。
白居易啊白居易,怎麼感覺你有點“衣冠禽獸”呢?
自己口口聲聲說什麼自己平易近人,悲天憫人。人前一套清高自詡,人後一套害人子弟。自己都老的不行了,實在玩不動了,便把那些女子販賣了,連個自由都不還給人家,還要賣給別人,讓人家繼續悲苦下去。
每每讀到這裡,看到白居易人性斑斕的一面,便對他沒有了先前的那些好感。也沒有了那麼多喜歡,總覺得這個樸實真摯的白居易不見了,一個“文化流氓”躍然紙上,寫的一首詩歌,著的一部好書,就可以如此踐踏人性,如此“放蕩不羈”。
相信很多真正走進白居易的人,才會了解他的一生。因為喜歡,所以執着,所以把他的一生都了解的透透徹徹。就像自己曾喜歡李煜,喜歡柳永詩詞一般,總免不了把他們的生平,都做個詳細了解。
或許,讀白居易,只需讀他的那首《長恨歌》,那篇《琵琶行》便好,無須深入了解,無須走進他的人生。
或許,讀白居易的詩文,懷着一份平常樸實的心境便好,無須感慨悸動,無須透徹了解。不是曾有朋友說過么,源於欣賞,止於喜歡。欣賞他的詩作便好,無須了解他的人生經歷,他的人性斑斕。讀文字便好,無須想其他。
或許,對於白居易,中國文壇上的一朵“奇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起起落落。曾經顯赫一時,曾經貶謫他鄉。他的一生,如夢似幻,如泣如訴;他的一生,演繹着人性、人倫的風采,豐富着大唐盛世的詩篇。
依稀記得,曾經年少,甚是喜愛他的那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曾經年少,甚是喜歡他的詩詞,每一句都會深深思量,會為他的詩句輾轉反側,念念不忘。或許,最初走進他時,那一份純真便足以溫暖一生,欣賞一生。何須對他的生平入木三分,何須對他的人生思量三分?
白居易,晚號“香山居士”。我想,或許他真的適合那一座香山,一身詩句傳千古,一脈心香震古今。欣賞一個人,無須靠近,遠觀即可,因為距離產生美,因為距離,讓我們更懂得欣賞,懂得感恩。
感謝你,白居易,曾給我的童年繪製了一個純真的夢,一個樸實真摯的夢。感謝你曾出現在我的視線里,讓我午夜夢回之時,走進大堂,人能夠讀到你溫潤清香的詩篇,看着你描摹那個璀璨輝煌的大唐江山,那個傾國傾城的絕世女子。
他,是一代文豪,一代“御用文人”,還是一代“文化流氓”?少年露才華,中年顯鋒芒,晚年享安樂。他走出了一條中國士大夫階層人人嚮往的道路,書寫了千古流傳的《長恨歌》、《琵琶行》。他的一生,輝煌燦爛,他的一生,蕩氣迴腸,他的一生,誰主沉浮?
長恨一歌傳千古,琵琶一行斷人魂。
原創文章,轉載請務必標明作者、出處,作者系多家網站簽約作家,盜版必究。
長恨一歌傳千古,琵琶一行斷人魂 標籤: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