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論人》這篇文章當中,有六戚四隱、八觀六驗識別評估人的說法。在內憑藉六親四隱來觀察,在外用八觀六檢去衡量,一個人的真誠和虛偽、貪婪與卑鄙,美好與醜惡就不會判斷錯。
六戚:父親、母親、兄長、弟弟、妻子、兒女。
四隱:朋友、熟人、鄰居、親信。
八觀:如果他比較通達,就觀察他都對什麼人以禮相待;如果他顯貴,就觀察他都舉薦什麼人;如果他富貴,就觀察他供養的是哪些人;如果他聽取別人的言論,就觀察他的實際行動;如果他閑暇無事,就觀察他愛好的是什麼;如果他學習,就觀察他說出來的都是什麼話;如果他貧困,就觀察他不接受的是什麼;如果他貧賤,就觀察他不去做的事情是什麼。
六驗:使他高興,以檢驗他的操守;使他快樂,以檢驗他的邪僻。使他發怒,以檢驗他的氣節;使他恐懼,以檢驗他的信念;使他悲哀,以檢驗他的人性;使他窮困,以檢驗他的意志。
諸葛亮在他的《知人性》一文當中,提出了七條知人之法。他着重從具體的境況中考察人的志、變、識、勇、性、廉、信,在此基礎上來確定一個人究竟是屬於哪一類的人。
這七條知人之法的大體意思是:故意把事理的對錯搞混淆,讓這個人去處置,察看他的志向。用辭辯來困窘這個人,察看他的應變能力。向這個人詢問計謀,察看他的見識。告訴這個人禍害、危難,察看他是否知難而進,見義勇為。故意讓這個人吃醉酒,察看他的性情。用利益引誘這個人,察看他是否廉潔。和這個人約定事情,察看他是否誠實守信。
古代的識人之道,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識人的準則,即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規矩,無規矩則不成方圓,有了準則,對識人才能有所遵循的標準。
識人的準則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德,另一條就是才。
識人的方法是把這個人的現在同他的過去聯繫起來看,把這個人的現實環境和他在一定環境中的各種關係聯繫起來看。
善於識人之長,並能用其所長,是一個想幹事業的人所必備具有的能力。
一個想幹事業的人,只有全面地看人,才能正確地評價一個人,才能用好一個人。
看一個人,要從大處着眼,取這個人的長處,克服這個人的短處。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何辨證地對待一個人的長處與短處,做到揚長避短,這不但是一門社會科學,而且還是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領導藝術的體現。
所謂要全面地看人,那就是要對一個人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的把握。既要考察這個人的素質情況,如智商和情商,又要了解這個人的相應背景,如學歷、經歷、特長、優勢和不足等等情況。
識人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領導藝術,也是人們經常思考的人生課題。
通過識人而自知,人生有方向,事業能向上,生活有保障。
一個想干點事業的人,假如已經在社會上有了一席之地,看一個人,用一個人,如果自覺不自覺地從雞蛋裡挑骨頭,那將會一事無成不說,而且還會在無形當中坑害了一些人才。
世上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是常理。可現在社會上的千里馬多如星辰,而一些所謂的伯樂,不是任人唯親,昧着良心說瞎話,就是順嘴胡說八道,睜着眼睛到處去抓鈔票,讓一些千里馬整天混在野馬群里到處亂跑。一些所謂的伯樂不但傷害了一些平民百姓的上進心,還阻礙了社會經濟文明的蓬勃發展,這真乃是國家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