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別針的傳說》
自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周國平的《安靜》書評相續落筆后就再也沒寫過一篇書評了。想來時日已久遠,都是一年前的事了。逐后書倒也陸續閱讀不少,卻發現能在心靈上劃下點痕迹並引起共鳴的作品倒還真的屈指可數。但哲學系列書籍除外,如閱過的《理想國》、《蘇菲的世界》、《形而上學》、《純粹理性批判》、《人與永恆》、《叔本華人生哲學》、《小王子》等等,堅持認為哲學書籍不能寫書評,只能寫個人感思,哲學的真正意義在於引發個人的思考。而一種思想總有一種高貴的神聖性,不具備也不能去論斷,而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盡量與那些靈魂獨行者相遇,為自我達成一種內在的高度。
接觸到《曲別針的傳說》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偶然的是能與之結上一段緣,必然的是與之產生共鳴。由於筆者甚愛哲學,或者準確地說是愛智慧。因此,看《曲別針的傳說》的視角必然與看小說的視角會產生偏頗,雖不能說是迥異,但就問題的思考方向自會自持一端。但無論如何,在一本好書面前,一個擁有真誠靈魂的作者,這些都儼然不顯得那麼刻薄。之所以能稱這本書好,作者有一個真誠的靈魂是有據可依的。
首先,看作者待文學的態度:“我們,有自己純粹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有值得自己驕傲的,一個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學時代,文字世界。在若干年後,我們可以自豪的,對後來人說,看,這就是我們當年,所留下來的。”能說出這話的人可見為文的赤誠,對文字的熱愛與為文的希冀。
再且,作者通過一個青春故事--但我始終認為他不止在說一個故事,更多的是比故事更重要的故事。青春是我們值得驕傲又值得謙虛的資本,驕傲的是別人渴望擁有時我們卻在揮霍,我們常以此為驕傲;謙虛的是轉瞬就要來或不久一天我們終將會失去資本。青春是一個多美好的詞,種種的微小都能讓我們刻骨銘心,種種的微妙又讓我們憤憤不平,美好又常常不敢靠近。
他說:“青春,當真沒有地平線的么?那麼,為什麼,我看見很多很多人,義無反顧的背着行囊,步履匆匆的,走的那麼心急;有時候人們會發現,把曲別針輕輕彎一下,就會變成一顆心。但是,人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已經望了這個傳說。”( 散文網: )
作者的徹悟是全面的,不限於只對青春的針砭,更是對這世間各種聚散。請聽他說聚散。
“誰又能懂誰眼裡的憂傷?誰又能說出誰心中的彷徨?誰還在念念叨叨着那些過往的瑣碎?誰還在拉拉扯扯着那些曾經的纏繞?究竟誰會陪誰唱一首浮華雕刻的歌?誰又能陪誰笑道青春的散場?是不是,青春終究散場,留一地凌亂,一地狼籍,然後,有風吹過,就上上下下地鳳舞起來,跋扈着,叫囂着,躁動不安?誰瞅到了誰的憂傷,誰又瞥見了誰心中的蒼涼 我守望我的愛情,猶如一個守夜的老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敲着沒有由來的寂寞的梆。一聲一聲,一聲一聲,濺起了一地的落寞。”
青春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想來也便是如此,這個蒼茫的人世,有誰會一直等着你,又有誰忍着難過讓自己從那個曾經貪戀過的世界中消失掉。彼此都只是暫時相隨一段旅程,然後就各自天涯,做回原本不相識的彼此,只在現世安好,一切都可能是不忍心在後一段旅程為對方留下不舍的懷戀。誰都有離去的時刻,包括個人及彼此之間的情愫,而且我們也不知道它們去了哪裡,唯一能確認的是它們曾經給予我們強烈的切身感受及在內心激情流淌過,曾經是那般不停息。
最後,作者通過一個在世人的眼光里視為悲劇的結局收尾,但我想來這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悲劇,而是一種對主人翁精神的升華與讚頌。
在這麼一個浮華時代,一個人會看書本身就難能可貴了,就更別說能挑選出好書去閱讀。一個人不僅要讀書,更要讀好書,而《曲別針的傳說》正是你苦苦尋找的那一本!它不僅是年輕人的人生老師,也是其它年齡段人的益友。我相信這本書將給予讀者以上或甚至更多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