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有一部十分勵志的影片——《當幸福來敲門》,每當高校BBS上有人因為求職不順而發帖抱怨時,跟帖的人里總會有人提到這部影片,為自己也為同在為找工作而備受折磨的同學鼓勁,對彼此說,像電影里的Chris那樣,堅持下去,幸福一定就在不遠的地方。
威爾史密斯大概是我唯一可以記得住名字的黑人明星,但是從前印象中都是他或燦爛或狡黠的笑容,從沒想過他可以將一個掙扎在生活的困苦中的人演繹得如此細膩。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影片中的一個細節,威爾史密斯有很多奔跑的鏡頭,或者說,主人公Chris總是在奔跑。這讓我想起影片剛為國內觀眾所知時的另一個中文譯名——《追擊幸福》。的確,幸福往往不是等來的,相反我們總是需要跟在它後面跑,尤其當你想要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時,更要加足馬力,努力去追。
夢想是好的,但要適合自己
失誤的夢想,只會導致失敗。Chris本來是一個推銷員,賣一種很昂貴又不是太實用的醫療儀器,他的生活很失敗,家人每天都為房租和各種各樣的賬單而愁眉不展。其實,Chris的窘境並非別人的錯,是他自己當初的夢想失誤導致了今天的結果——他並不了解醫療器械,卻將自己的全部積蓄拿來做醫療器械的代理銷售。不懂行情、不懂需求、不懂地區差異,什麼都不懂,結果一切都跟夢想中的幸福背道而馳。
香港生意人有一種通識,即做生不如做熟,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在介入之前一定要三思。當然,作為新人,職場的很大一部分魅力正是緣於它的完全陌生,不過我們依然希望找到自己比較適合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我所長”。
一個偶然的機會,Chris對“證券經理人”的職位產生了興趣,而且一發不可收,他竟然萌生了這個看上去很瘋狂的念頭——成為一名證券經理人。說這個念頭瘋狂,是因為Chris無論學歷還是工作經歷,都離這個職位所要求的太遙遠,而且家裡的經濟狀況已經接近崩潰邊緣,他沒有餘地用半年的無薪實習來冒險,一旦半年後他失敗了,就是萬劫不復。妻子認為他是痴人說夢,後來乾脆選擇了離開,沒有人支持Chris的選擇,殘酷的生活本身也不支持他的選擇。但是Chris義無反顧,因為在心底里他有種堅強的力量,支撐着自己,這力量源於他的自信,源於他對自己的了解,源於他對那份職業理想的由衷渴望。
也許我們很多人都應該為Chris的這份瘋狂而叫好,因為曾幾何時,我們已經忘記了夢想的樣子,忘記了那種義無反顧、那種熱血沸騰。現在很多大學生朋友還沒開始求職,就已經對自己沒有什麼信心,不敢招架“寶潔”或“四大”的三招五式,或者拚命往穩定的事業單位擠,美其名曰“面對現實”,實際上是不敢點燃胸中的那份熱情。青春是屬於希望和奮鬥的,像Chris那樣拖家帶口還仍然嚮往着新的生活和理想,剛出校門的我們,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失敗不能從我們這裡帶走什麼,只會送來走向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