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範文大全>計劃方案>食品策劃書

食品策劃書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2001年底,黑龍江綠色食品產品達到281個,產值達到121億元,居全國之首。全省綠色食品的種植業、養殖業及山特產品基地發展到286個,種植面積達到1035萬畝,其中10萬畝以上的縣(市)和農場有31個,面積達589畝,佔全省基地面積的56.9%。

  內蒙古生產綠色食品的企業達78家,產品數量176個,產品有乳製品、雜豆、山野菜等20餘種,佔全國綠色食品生產總數的11%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區綠色食品生產總量綠色食品主要大類產品比重茶及飲料5%糧油、蔬菜、水果、畜產品等1%奶粉40%其他54%

  達34萬噸,完成銷售額15億元,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

  廣東綠色食品企業39家,產品數量91個。福建綠色食品的企業達98家,產品數量186個。產品總量佔全國9%,產值近20億元,出口創匯1100萬美元。

  4.行業集中度分析

  目前,已開發的綠色產品涵蓋了食用農產品和各類加工食品,實物總量和貿易額逐年增長。從產品結構上看,加工產品佔到70%以上,初級產品不到30%。

  我國綠色產品結構加工產品70%初級產品30%

  佔全國同類產品實物總量的比重分別為:奶粉40%,茶葉及飲料5%,糧油、蔬菜、水果、畜產品等1%左右。

  5.政策法規分析及WTO的影響

  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綠色農業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我國食品工業在加入世貿組織後起碼要過四關:一是要取得"綠色食品"認證,這是一張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二是要取得IS09002質量體系認證,這是通往國際市場的入場券;三是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的"技術壁壘",這是走向際市場的資格證;四是要有一個或一批有口皆碑的名牌產品,這是站穩國際市場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大米、小麥、玉米、高梁等糧食產品價格已高於國際市場價格10%到70%,糧食價格已不再具備比較優勢。加入WTO后,關稅下調對部分產品的具體影響是:

  由此可見,畜產品的關稅減讓幅度比較大,有較大的影響。但畜產品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有一定的出口優勢,在價格上,除禽肉和牛肉外,我國肉類價格優勢明顯;在市場方面,除港澳地區外,與我國相鄰的日本、獨聯體國家、印尼,以及中東地區國家都有較大的出口市場。所以WTO規則能為我國肉類生產發展和貿易提供有利條件。加入WTO后,柑橙生產將面臨生存危機,蔬菜價格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與糧食不同的是,水果和蔬菜產業不是價格高、沒競爭力的問題,而是技術跟不上、質量上不去所致。

  但是,在加入WTO以後,中國的進出口食品行業也面臨新的挑戰。原因主要是國外生產方式先進,其總體生產成本低,而中國的食品基礎則比較薄弱,競爭力差。基礎薄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們自身加工的水平比國外要差;二是食品安全問題。國際上對進出口食品安全問題日益重視。因為食品安全的問題,使中國出口的食品面臨很大的壓力和很大的阻力。中國的食品本身出現缺陷。一是生物性因素,主要就是食品當中的肉類和雞禽類存在傳染性、動物傳染性疾病夾帶問題。另外在加工當中,不衛生的環境和條件造成致病微生物;二是化學因素,造成的農藥殘留和獸葯殘留的問題。國際食品貿易注重的是質量,特彆強調其食品的安全性。同時,這也給我國發展綠色農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綠色食品正是攻破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銳利武器"。

  四、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隨着農業的改革開放發展的。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4年,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廢除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階段,1985-1992年,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廢除傳統的統購統銷制度,代之以國家"合同"定購制度。

  第三階段,1992年至今,農業經營體制的第二次改革,走產業化經營之路。標誌着農業進入了整體創新的新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出現,是為了有效地解決分散、小規模和一家一戶辦起來不經濟的問題,同時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克服產供銷脫節的現象,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同時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一些商品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開始嘗試農業或農業企業與其有着內在聯繫的工商業或工商企業在經濟上、組織上有機結合起來,進行以農業為基礎的工農商的綜合經營。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處於初始發展階段,覆蓋面還不大。在實踐上,我國農業產業化主要有以下五種發展類型:

  1.龍頭企業帶動型:公司+基地+農戶

  這是以農產品貿易或加工企業為龍頭,重點圍繞一種或幾種產品的生產、銷售,與生產基地和農戶實行有機的聯合,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這種形式在種植業、養殖業特別是外向型創匯農業中最為流行,並且在將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2.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農戶

  一些地方農民自行或在政府的引導下興辦了各種專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為入社農民提供生產資料、資金、信息及產中環節各種服務,有的還建立起加工、運銷企業,直接組織農民走向市場。由於這種形式具有能人帶動的濃厚特色,因而給事業發展帶來一定的限制,因而帶有某種過渡性。

  3.中介組織帶動型:農產聯+企業+農戶

  這是一種鬆散協調型發展模式。目前,這種類型的中介組織主要是行業協會,其作用是:溝通生產、加工、市場、科技和管理等信息;協調與上級、縣市政府之間的關係;致力於市場、產品、人才和生產企業四個方面的合作開發。將來有可能以中介組織為依託,在某一產品的經濟在生產全過程的各個環節上,實行跨區域聯合經營和生產要素大跨度優化組合,並逐步形成市場競爭力強,經營規模大,生產、加工、銷售相聯結的行業一體化企業集團。

  4.主導產業帶動型:主導產業+農戶

  許多地方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和產品入手,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逐步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產品檔次,組織產業群、產業鏈,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主導產業帶動具有很大的連帶效應,通過振興某一主導產業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5.市場帶動型:專業市場+農戶

  以專業市場或專業交易中心為依託,拓寬商品流通渠道,帶動區域專業化生產,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形成產業優勢,節省交易成本,提高運銷效率和經濟效率。目前,這種模式在"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方面有待發育和完善,只能稱作鬆散型或過渡型。但"專業市場"形式的一體化經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起發展方向就是類似於貿易公司為主的龍頭企業帶動型得逞的發展方式。

  五、江西省農副產品生產和加工業的發展方向與全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和相鄰省份的發展速度相比,江西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無論從速度、規模和效益水平上來講都還比較低,並呈現出差距明顯拉大的趨勢。江西省農業廳有關人士認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這種現狀,已經成為制約江西農業整體效益提高和發展的瓶頸。

  建國以來江西農業曾有過令人矚目的輝煌,曾經為江西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不過不可磨滅的有力支持。改革開放以來,江西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進一步夯實,絕大多數江西農民初步擺脫了貧困。然而,在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體制轉換中,江西經濟的發展與全國多數省份相比逐步拉大了差距。江西農業的資源比較優勢也沒有得到進一步提升而轉變為經濟優勢,整個農業經濟與中東部省份相比逐步拉大了距離。

  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相比,江西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和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少,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少。與周邊省份相比較,江西的龍頭企業(組織)數量僅相當於鄰省的30-50%,這與農業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稱的。

  二是小,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規模小。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全省銷售收入達到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只有19家,全省2536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的銷售收入總額僅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12.7%,僅相當於4個吉林長春大成集團、9個內蒙古草原興發集團的銷售收入。

  三是弱,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帶動農戶的能力弱。據初步統計,2000年全省龍頭企業(組織)直接帶動農戶數為99萬戶,平均每個企業(組織)帶動1000戶。

  四是差,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的經濟效益較差。據統計,2000年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銷售收入為94億元,利潤13.2億元,創匯6826萬美元,上繳稅金6億元,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增加收入17.7億元,其銷售收入、盈利水平、上繳稅金等都遠遠低於相鄰省份。

  五是低,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的科技含量低。江西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目前營銷的產品質量、運作機制、營銷手段、科技創新能力絕大多數仍處在較低層次,缺乏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更缺乏市場知名品牌。

  加入WTO以及與沿海地區明顯的差距是江西省傳統的大米、生豬等大宗農產品面臨被外部農產品藉助技術與資本雙重優勢擠出市場的挑戰,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安置問題。

  更加突出。千家萬戶小生產的弱勢群體在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在當前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如何不斷地提高收入水平 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出路何在 培育龍頭企業,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升江西省農產品優勢,是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民增收目標的希望之路。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加工農產品為主,一方面需要組織大量的農戶,為其提供生產原料,另一方面其加工的產品又要推向市場,進入消費者群體,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完成了一、二、三產業的一系列對接,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實現企業盈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其主要特點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龍頭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拉動了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客觀上既促進了生產基地建設,帶動廣大農戶穩定地發展生產,又依靠精深加工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引向了國內外大市場。推進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方面可以促使農業由弱質、低利產業變為盈利、創匯、可持續發展的強質產業;另一方面,又可以在鞏固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把分散的農戶逐步引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經濟實體,使農業和農村經濟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引導廣大農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可以肯定地說,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新時期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又是農村生產關係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是新時期解決江西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大力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具體特點是:

  促進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經營:通過發展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形式,完善了以主導產品為核心的農業區域布局,促進了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