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11日)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又稱“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他是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優秀的有72人。還教出了不少有才能的學生,可慨括成一句話:“桃李滿天飛,就出自此出。”
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影響最大的人,就要數孔子了。孔子在世上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譯”,“千古聖人”,他還是當時已被後世尊稱為“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事代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所以名丘。孔子曾修《詩經》,《尚書》,定《禮》,《樂》,序《周易》,《春秋》。
下面我為大家說說孔子的小故事吧!孔子精通音樂,深諳畫理,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素養。在齊國,有一次他聽到韶樂,讚不絕口,自稱“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10天後還是彈同一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另學新曲了。”孔子說:“曲子雖熟,技巧還不熟。”過了幾天,師襄子又說:“技巧已熟,可以學新曲了。”孔子說:“還沒有領會曲子志趣。”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經領會曲子志趣,可以學新曲了。”孔子道:“還未領悟出作曲者是誰。”再過一段時間,孔子若有所悟地說:“此曲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能作出呢?”師襄子肅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就這樣,孔子才學新的曲子了。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這種精神,而我們呢?一知道一小點就說會了,會了,而真正的呢?其實根本就不熟悉!
孔子73歲,患病,不俞而碎,被葬於曲莆城泗水之上,今孔林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