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的家園裡,常常會上演一幕幕悲劇,在吞噬着一個個燦爛的生命。下面就來看看地震是怎樣運動的吧——
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形式,全球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平均約7秒就有一次。不過這些地震中,人們能夠感覺到的只有不到1萬次,而能夠造成災害的僅有100次左右。
地震絕大多數分佈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集中了全球地震的80%,歐亞地震帶集中了15%。全球地震中,有85%發生在海洋,15%發生在大陸。我國是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位於全球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所以地震活動十分頻繁。我國的陸地面積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14,但發生在我國的大陸性地震在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中所佔的比例為1/3。歷史記載中,全球死亡超過20萬人的6次地震,有4次發生在中國。其中震級最大的為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震級為8.6級,死亡23.4萬人;死亡人數最多的為1556年陝西華縣8級地震,共造成83萬人死亡。震級提高一級,能量增加30多倍兩個震級僅相差一級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別可以達到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8級地震相當於發生了30多個7級地震,約1000個6級地震。同一地震各地烈度不同衡量地震的標準除了震級之外,還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築物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我國把地震烈度分為12個等級。震級與烈度的關係,打個比方,震級相當於原子彈的當量,而烈度就相當於原子彈在不同距離點造成的破壞程度。一般而言,距離震中越近,地震產生的破壞越大,烈度也就越高;距離震中越遠,地震產生的破壞越小,烈度就越低。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製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幹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地震是可怕的,他破壞力大,所到之處,哀鴻遍野,但他也警告着我們,地震無法阻止,但可以防範!
浙江杭州蕭山區蕭山瓜瀝三小六年級: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