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通濟 2月9日晚,新春元宵佳節,佛山通濟橋周邊張燈結綵,人流如織,旋律優美的“通濟歌”在通濟橋的上空縈繞,充滿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一年一度“行通濟”民俗節上,佛山70萬市民手持風車,秩序井然地走過通濟橋,喜鬧元宵佳節、暢享和諧社會。 通濟橋長32米,寬9.9米。橋兩端的抱鼓石,以祥雲和蝙蝠襯托風車,體現出通濟橋民俗的象徵物——風車。上千家兜售風車的攤檔密密麻麻布滿街道,而路上的行人,無論老小也都高舉風車,走街串巷。 元宵前後的佛山,儼然成了“風車的海洋”。“行通濟”人手一柄風車“昨晚,我也和家人一起‘行通濟’。仔細觀察周圍人群,幾乎是人手一個風車,金燦燦一片,非常熱鬧!”說起元宵“行通濟”,佛科院旅遊學院黃耀麗教授依然興奮。行通濟,無蔽翳。隨着時光的推移,現在市民“行通濟”都習慣帶風車、風鈴、生菜這三種寶貝。其中,象徵時來運轉的風車,是上世紀80年代后才衍生出來的。橋身上雕刻着相傳八仙過海時所執的神器,寓意市民過橋時祈求消災、尋求平安的美好祝願。橋柱的上部,用大象的頭拱出一個果籃,裡面有南瓜、仙桃,取意“象抱太平”。古代的通濟橋,橋頭石級共9級,橋尾13級,反映出“九出十三歸”的意念。如今也在橋上得體現:以防滑條取代台階,在橋的北端安置9條,在橋的南端安置13條。不僅提高了過橋人的安全係數,同時體現了過橋企福的意念。通濟橋下面設立了親水台階、知魚軒、樂魚亭,取意於古詩“魚樂人亦樂,泉清心共清”。 拿着生菜過通濟橋,這個習俗在很早就已形成。生菜也叫“勝意菜”,人們過了橋后,就將生菜帶回家,寓意萬事勝意。有的人因不懂風俗,將生菜隨意亂扔,不僅有違民俗,也影響環境。 今日,滿街的風車無論色彩、種類、形態都較往年豐富了許多——從古老的紙風車到彩塑風車,從傳統財神式樣到蝴蝶、花瓣形狀,讓人目不暇接。在各種花色中,最惹眼的仍是金燦燦的紙風車,“一帆風順財源廣,出門平安萬事順”、“四方貴人齊扶持,八面錢財轉進來”等微縮對聯嵌入其中,有的還藏有鈴鐺在裡面,意頭相當喜慶。 300多年以來,佛山人祖祖輩輩延着行通濟的風俗。而且還流傳着“行通濟,無蔽翳”的諺語。(“蔽翳”是粵語方言,意指憂愁、衰氣。)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行通濟”。 “行通濟”,本是佛山人一家之樂的民俗活動,如今看來,它已漸漸走出佛山,在它的輻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遠方朋友慕名而來,一同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無窮魅力…… 現在,“行通濟”活動對建設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着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