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林蔭小道上,我聆聽着鳥鳴,“嘰嘰喳喳”,彷彿與生命在交談,感受着那份活力;漫步在山川岩谷中,“叮叮咚咚”,彷彿在與自然溝通,讚歎那份豪邁;踏入影院的沁蘭廳中,我聆聽着崑曲“咿咿呀呀”,彷彿與前人在對話,驚嘆那份古典。郭晨子說,崑曲是河對岸的風景,河水潺潺,沒有擺渡的舟。而我們只能停留在河的這頭,聽着對岸“咿咿呀呀”的水磨腔,回首前塵,想象着戲里女子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嚮往着戲中似真似假的人生。嘆一聲戲如人生,卻不知人生如戲,只是一味地感懷着那一段段從未經歷的人生旅程,只是覺得戲里演得真切,好似那就是自己苦尋多年的前塵往事。於是我輕嘆:崑曲,今生看到的前世。在崑曲那酥人入骨的腔調中,我分明嗅到了一絲江南微濕的味道。沁蘭廳中未能聽一曲《牡丹亭》,隱約記得其中一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種遺憾,惆悵與無奈,就如在“花雅之爭”中失勢的崑曲一般,悄悄的退出歷史的舞台,隱匿於繁華的生活之外,看着自己被遺忘,而後一笑,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從容與淡然吧。崑曲誕生於蘇州崑山,並由此得名。她被稱為“百戲之母”,因為她是最古老的一種戲曲,劇本的文學性很高。歌與舞的結合,虛實結合,神形皆備。後來發展的戲劇都從崑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養分,可以說,崑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眾多的戲曲。說的是戲中詞,道的是人間情。崑曲所講求的不正是人世間的美善醜惡嗎?崑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並在陶醉中思索人生。崑曲中的丑角最令我印象深刻,滑稽的動作,明快的語調,一出場便深深吸引了我視線。“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我不禁“哈哈”大笑。靜靜地聆聽,輕輕地微笑,也許不是每次付出都會有收穫,但收穫的背後必須付出。還記得大宰相寇準嗎?在慶功宴上大擺酒席。劉婆苦口婆心,時而規勸,時而說唱。曲調幽婉凄涼,發人深省。例舉寇準寒窗苦讀,太夫人的告誡,自己的感想,使得內容格外豐富。聽者有意,說者更是用盡心思。程式化的動作,凄涼蕭索的意境。我想我是聽懂了,看懂了崑曲,不禁訝然,崑曲竟然有如此魅力,不輸給電影、KTV那些大眾的娛樂。意猶未盡,深深聆聽,怎奈時間匆匆而去,連互動都沒開始便趕忙退場離去了。初次認真地聽完了崑曲,以前只是偶爾聽說幾句膾炙人口的名句,而今在現場,細細聆聽。穿越千年,夢回古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一切彷彿從夢境中剛蘇醒一般。我聽見風來自遙遠的過去,我遇見你是最美麗的意外。
江蘇蘇州平江區蘇州第四中學校高一:周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