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早已成為了自然界霸主,在人類利益至上觀念的驅動下,動物似已成為必要的犧牲品。美國科學家為研究瀕危鳥類將其殺死,為生命研究獻身的動物更是不計其數。
但是,當瀕危物種、滅絕物種的數量漸趨龐大,我們卻真的應反思自我,真正與動物和諧相處,攜手同行。
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斧斤以時入山林”“魚鱉不可勝食也”的環保理論,直到今天,它仍有其存在的實用價值。當中國河流中的魚蝦數量驟然減少,當自然保護區中瀕危滅絕物種再遭獵殺,我們真的可以問心無愧,真的可以高枕無憂嗎?我想不是的,即使閉上眼睛,我們腦海中仍會浮現屠戮的血腥場面,耳邊仍會聽到它們悲凄的叫聲。與動物和諧相處迫在眉睫。
而到如今,生物多樣性嚴重破壞的今天,即使是南極大陸也不再是動物自由生活的凈土。許許多多的生物因食用塑料,遭遇海水污染而死亡。我們真的應該向簡·古道爾學習,她用畢生精力專註於保護野生動物,居住在密林之中,每日與猩猩作伴。即使我們無法深入自然,切身保護動物,我們也應該關注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用自我的微薄力氣宣傳動物的重要價值,而不是一味的向自然索取,借生存法則來遮掩屠戮動物的丑劣行徑。
誠然,社會發展需要科學研究,而研究中也確有不可避免的動物獻身。但是研究之餘,我們也應該秉持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理念,減少因我們的失誤或是放縱而白白死去的動物數量。即使是再微小的生命,也應值得尊重。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活在當下,與動物攜手同行不應只是句空談。太多太多的丟棄與獵殺,每每看到都讓人觸目驚心。我們更應學習丹麥人的釣魚之道,他們釣到魚后,總會先用尺子測量,過小的魚就會被放掉。我們的可持續發展也正是基於此才形成的。
善待生命,與動物和諧相處,攜手同行。只有我們每一個人為動物保護盡一份力,盡一份心,世界才能是人類靈魂的凈土,動物生活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