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暑假的雲城之旅,沒留下別的,只有無限的回味了。記憶中最深的那一筆,則是麗江古城之遊了。
才領略過山川之秀麗,就又被這古城韻味吸引了。先是陸陸續續的幾個身着“披星戴月”(納西族的服飾)的姑娘和兩個挑着擔子的商人進進出出,又有牧馬人和馬群走了進去。繞過一段曲折的街道,便真正步入古城了。盈盈一條河道映入眼帘,走在岸邊的小路上,順着河水流淌的方向走去,一架小橋貫穿在河面上,我從石板路的橋上走過了,在河岸對面的古道上漫步,我不盡想到馬致遠的詩句:“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一路上,橋很多,樹也不少。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古道邊密集了一幢幢木楞小屋,參差不齊,錯落有致。不遠處又是一架石拱橋,如果記得沒錯,該是這一路上最別緻的了,它是這裡的橋首。我們在橋上刻意頗久的停留,也便不經意發現它也寬不過四米,長十餘米而已,但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大石橋,傳說是明代木氏土司修建的。父親告訴我:“站在這裡,橋下能看見玉龍雪山的倒影。”我不信,但還是忍不住探頭看了幾眼,雪山之巔活靈活現,我也不禁感嘆自然就是如此神奇。橋邊兩棵垂柳活潑俏麗,柳枝從高過橋頭一兩米的地方垂下來,有的半掩着橋身,有的斜搭在橋頭上,有的似與河水相樂,宛若水上芭蕾一般,輕輕地在河面上踮着柳尖。就是這些柳樹曾留下多少納西青年的情。合影留念后就隨意找了家客棧坐下來,原來我們是來品這方茶了,雲南的普洱茶早有耳聞,而這還是第一次真正的品到。喝着這古城的水,坐在這古城的閣樓間,誰又能說我不感到留戀呢?
告別了大石橋,就到了當地最出名的四方街了。它因木府“威鎮四方”的傳說得名,整個街道也很像木氏土司玉璽的形狀,周圍小巷通幽,是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樞紐站,也是麗江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街邊的,路中走的,滿是極富特色的民族商販。堂姑帶我到路邊的一家賣民族帽的攤子上挑了兩頂戴上了,祖母說我們就像是本鄉本土的人,我們也笑呵呵的應上一句:“入鄉隨俗了!”堂哥在我們的帶動下,買了個葫蘆絲吹起來,儘管還不怎麼會,卻也弄得有模有樣。
走過四方街又是些風宅和水了,這會兒已是傍晚時分,古城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更美了。我看到河邊有一位洗衣的納西族姑娘,就向她取些小河的故事,這才得知,小河裡的水是玉龍雪山的冰融之水,水質清,以前甚至可以直接飲用,而這些年卻不行了。我發現了一個適合把腳放在水裡的地方,順着石階下去了幾步,我用水潑灑着岸上的家人們,即使水還有些冰涼,也依然阻擋不住我們快樂的腳步……
之後的遊覽多讓人心生敬畏之情,如天雨流芳的書香味道,木府的風土人情等。說不盡的古香,道不盡的古色。路,不到盡頭,我終於遇見了久違的水車,斑斑銹跡見證着它經年的風華,芊芊草木縈繞着它詩意的傳說,水車旋轉着,就是這日復一日的旋轉承載了多少遊子的心語心愿。
夜幕已經降下來了,古老的木屋和祥韻的小巷裝點着紅燈籠,紅燈籠在風中搖曳着神聖的氣息,氣息是古城的夢,古城的夢是歷史的痕迹,歷史的痕迹是車轍與河水對這座城的雕琢,雕琢的是滿城古香古色的的雋永。遠道而來的游者要離開了,當然也包括我們,我們上了車,戀戀不捨得揮了揮手,我透過車窗看古城,看着古城在寧靜的夜色中變得深沉……
那年的我還太小,還不曾懂得什麼叫做世界文化遺產,如今曉得原來古城就是其一,也只能追尋着些許記憶來想念,相別有些日子了,只想對它說:“古城,安好。我聽聞與你休戚與共的雪山已在人類高漲的生活熱情中幾度褪去了銀裝的光芒,不知你在繁華的喧鬧中是否也會抱怨被熱情的旅者擁抱得太緊,太緊……”
高三:weimoliuyi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