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課的時候,讀完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中,魯迅先生追憶了自己年少時的往事,有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還有對師友的懷念。其中有不少關於少年兒童的往事,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童年,也回想起自己童年時的日子。
裡面有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也是初中時收錄到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所以對這篇文章頗為熟悉,不同年齡讀這篇文章,也有着不同的感受。
十四歲時讀這篇文章,我看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這是魯迅先生對百草園的描寫,在這裡,童年時的魯迅先生是無憂無慮的,是快樂的。
可這樣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
文章接下來就是對三味書屋的描寫:“沒有孔子的牌位,我們便對着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這是魯迅先生對自己第一次去三味書屋的描寫,他被迫到三味書屋,百草園也就賣給了別人,這裡沒有百草園的活潑和樂趣,這裡有的是嚴肅、是認真,讓魯迅先生的心靈也隨之改變。
那時候讀這篇文章,自己也是感同身受很多。兒時的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但也會和弟弟或是鄰居家的小夥伴一起去田野里捉螞蚱、找蛐蛐,跟奶奶一起挖野菜,還會和小夥伴悄悄地到種棗樹的人家中摘棗吃,有時被發現,一起被大人們罵也是開心的。那時的我們,會因為吃了別人家的棗而開心,會因為把沙土堆成城堡而興奮,而漸漸地,我們長大了,到了背起書包上學的年紀,也就是像魯迅先生那樣,不喜歡那樣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不想去上學,不喜歡上學時老師嚴肅的樣子,就連兒時的同伴也漸漸走遠,分散在各地,開始變得陌生,或是失去音信。有人說,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煩惱越多,長大的我們變得成熟,所以現在十八歲的我再讀這篇文章,雖然沒有生活在魯迅先生那時的年代,但也是體會到了心靈的變化。我看到了文章中所揭露的那時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
毛主席在世時曾認為,魯迅先生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若把文壇比作星空,那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定是其中最閃亮、最耀眼的星。
以上只是略微表達自己一些淺薄的看法和感想,相信以後,我會閱讀到更多的魯迅先生的作品,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也相信我們新時代的青年們,會更深入地實踐魯迅先生的教誨。
《朝花夕拾》讀後感 標籤:《朝花夕拾》讀後感作文 讀《朝花夕拾》作文 讀《朝花夕拾》有感作文 《朝花夕拾》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