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介民
中國的詩人不乏淡然者,談然處世,隱字當頭。所以歷史上有不少的隱士,如陶潛,“建安七子,”“隱中八仙”之類,他們不理世俗,縱情于山水之中,逍遙於草木之間,心之所寄,不過在於曠達豁然罷了。既然如此,又何談隱者之說?
日本的忍者有種忍術稱之為隱術,卻不知隱者之道非在於忍,而在於隱也。現在的社會物慾橫流,試問有誰能夠不理世俗,如今的山川秀美,自然萬千,哪種不是建立在世俗的基礎上呢?隱者將隱,該隱於何處?不該隱於何處?俗話說,“大隱隱於市”。所以,現在社會的隱者,是通曉世務之人。但俗話說,世務不可盡通,識時務者為俊傑。這隱者之道便在其中了。
隱者也是善於應變的人,人們看不到他們的真實面目的,以致被蒙在鼓裡。古時的隱者如陶潛等是謂全隱,人們不知他歸隱何處,面目尚未見到,又何謂真假?當然也有一部分如荊軻之類的刺客,也算古代隱者的典範。這一類隱者到現今便演變為間諜,這些隱者隱藏的技術非常好,又有誰能夠輕易識別呢?當然通俗地講,間諜也稱卧底,但卧底卻有分別,好的卧底也可稱“卧虎藏龍”,反叛的卧底像被稱為“漢奸”等也有不少。
所以說,隱者存在這個社會是有其原因的。隱者對社會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隨着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並不樂觀,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多,匆匆忙忙行走於大路人有幾個是沒帶面具的呢?這類隱者已經在社會越來越普遍,正是這樣的人際關係給他們提供足夠的發展。隱者們開始說著仁義道德,打着以人為本的旗號,暗地裡偷雞摸狗無所不為,別人不曉得,不了了知,最終當隱者們對你下手時卻已深陷牢籠,無法脫險了。於是,只有在最安全的地方——官場隱藏自己便可保住一命,但久而久之也不知自己淪為隱者了。
不過隱者也是一個社會必須存在的個體之一,當然好的隱者也有不少,官場的隱者也並不多,但還是懲惡揚善,隱者不做也罷!
飄 渺
李介民
我走過的路,不是很長,卻足夠讓我有點感慨的資本了。我發現,一直在走着不同的路,穿過荊棘,淌過河水,躍過重重疊疊的山巒,掠過青草叢,過往風塵流滾滾的歲月,又再一次躺在你有腳下。每次開始我的旅程,感到無比的驚訝,不知道是否有同樣的意象微撫過你的眼角,羞澀地逃離而去,但不久卻渺茫了。
飄渺。飄灑的霧水淋落在飄渺的路上,更增顯它的撲朔迷離,不知道該怎樣形容這種觸感。我承認這種感覺在雨巷之中,淋漓的雨巷中總是夾雜着幽美的意韻,但這意境又有多久方才見得到的呢?塵世的喧嘯充斥着都市人的情絲,搖蕩着每個人的歸夢,當醉眼朦朧醒來的時候,那一條飄渺的路依然微撫過你的眼角。
飄渺是一種思念,有時候真是如此,你我亦或是旁人,在有些時候喜歡脫離世塵,盡情地選擇方式去揮霍心中的意念,所有的佛理,禪道,在一瞬之間消失殆盡,只剩下自己,傲然不世的自己,在感嘆一份遙不可及的溫馨,卻無法將這種感受道盡。飄渺如斯。
《天龍八部》里有一座飄渺峰,取逍遙之意。但若評頭論足,飄渺只是逍遙的感受,但逍遙的感受卻容不下飄渺的真諦了。人生苦短離愁別恨,自然萬物,在心神寧靜之際未嘗不是飄渺的。太白乘醉歸於川永,清照卻相思守着一朵黃花;徐志摩想登上泰山一覽日出;葉聖陶卻獨願找個沒有秋蟲的地方安享寧靜。飄渺的境地由人心決定。
常常獨自一個繞着山道,或循着田徑,阡陌縱橫。要是下幾滴山雨便再好不過,讓疲憊的心情釋然寬鬆,看山的人在遠處只有無謂的讚歎,我竟體會到另一種妙境。聽雨的聲音,來自深山最純的呼喚、神往、神往、回味,回味,並沒有單單的渺渺之感,而是有感情蘊蓄在裡面。
飄渺的歲月,過得快,也過得慢。
飄渺的人,或許快樂,或許憂傷。
但飄渺作為一份意境的存在,卻已在人們的心裡播下種子,長存人間。這便是一種道。
微
瀾
李介民
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微瀾,風行水上,如少女輕拂而過,纏纏綿綿,映入眼眸,激起心中的水,感動着水的魂魄。
微瀾,是自然界幻化出來的一種力量,生於自然,所以它擁有最樸實最純潔的本質。只需要一陣輕風,整個湖面都漾盪它的心情,似乎無法去抵禦它的到來,只能如修女般虔誠地禱告。上善若水,微瀾者亦如斯。
微瀾不僅是細小的波浪,所以,那些掀起微瀾的人一直是默默守候的人,他們彼此看不見彼此,但卻心懷感動。生活中微小的改變、人生中微小的曲折、內心中微小的感動,無不如微瀾一樣點點滴滴,它們雖然細小,卻令人銘記。
2006感動中國人物微塵的頒獎詞中說:“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微瀾之美,在於內斂在於含蓄在於矜持。的確,在我們平凡的生活和談定的人生中,沒有那麼多的驚濤,波瀾壯闊,更多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然而正是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給我們以最多的感動,讓我們的生活平凡卻不平庸,每一個腳印里都盛開出讓人心旌搖曳的花朵。
而我們自己,作為平凡的人,雖然沒有能力掀起大浪,但只有盡自己的努力,儘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為社會做一點奉獻,這樣的人生不也是完美的么?微瀾雖小,但積少成多,一點一點積蓄,江海波濤也照樣能無所畏懼。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而貴在有一顆平和處世之心,曉理明哲之生活態度,用心去做每一件該做的事。如此,即便只是微瀾,也無怨無悔了。
無 為
李介民
中國的歷史從古以來就流傳着道教,創始人季耳以其完善的生態智慧和人文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史記》有記載:“老子乃修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然而何為道何為德,卻是老子的思想的核心。思之想后,二字最妙——無為。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至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是一種辯證的思想方式,以反來論正,然而卻是把一個不動的事理賦予動的奧秘。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然何以知惡之為惡?其緣由必然來自於美。這樣等於沒有解釋,不過正體現了“無為”之永恆性與必然性。
道家向來講修身養性,不過何以修身,何以養性,卻各有其法。莊周樂於逍遙神遊,放縱於自然之中,望眼於宇宙星辰,有其獨到的超然物外。而無為卻是一種為道的方式,於是有了道家特有的哲學觀。
老子的思想中一直幻想着無為,然則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道”的自然規律去為,非所謂因為要扶持法而強行壓制另一方,而是讓事物的矛盾根據“道”的規律而轉化,也就是強調內因的作用而排斥外因的作用。“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所謂無為,實乃有為。只有做到無為、清靜、無事、無欲,才能達到“有”的效果,實現萬民富足,國家安定。可見老子是以“無為”求得“無不為”的一種大智慧。
這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
時至今日,這種無為的觀點在世界是一直被視為真理而存在的。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類經濟社會的穩定的維護,無為有時充當著一種必要的措施。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也強調持續發展,而這種持續發展來自自然,這就是無為。
無為畢竟是一種思想,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只有有為與無為相結合,才能創造出一種真正的道。
苦 瓜 藤
李介民
這倒是很久的事。
兒時住在外婆家。外婆家的房子在一條通往田地的小路旁,四周依山傍水,放目遠眺,便看見清翠欲滴的群山紛至踏來,山腳下便是一片原野。
那時的生活並不富裕,但雖然清貧,外婆也經常臉透喜色。大姨養了一群綠水鴨,苦於沒有圍欄來野外養殖。後來花了不少功夫,在離牛圈不遠外處用竹欄圍了個圈,牛圈離外婆家了不過百步距離,但臨近一條小水溝。
後來這些鴨子便住進來,那圈子就圍在一棵龍眼樹下,每天早我把群鴨從家中趕去鴨圈,總是先趕着鴨子往水溝一遭,然後才讓它們躍進鴨圈。沒事就爬上龍眼樹亂逛,好幾次險得摔下來。
牛圈的旁邊搭了棚子,比我的個子還高,裡面纏繞着很多的綠藤,藤上開着的是朵朵玲瓏的黃花,還有的結了幾個瓜,這便是苦瓜藤了,後來便喜歡上我這藤了。每天閑來無事,便跑到藤下,看着藤跟我一起生長。苦瓜藤的藤須會牢牢抓住竹柵,像繩子緊緊捆住,便是人為,也不如它牢固。
後來藤子結瓜了,瓜子長大后,大姨便會來摘,外婆煮了苦瓜湯,我收集了苦瓜籽。次日便將它們埋下苦瓜藤下,日盼夜盼它們能趕快發芽,然後爬上瓜棚,再結出苦瓜。我精心地照料它,每天依然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還經常到水溝抓魚,而苦瓜芽終於長出來。
苦瓜藤長得很快,幾天後已有半米高,也長出了黃色的小花,我只是傻傻地高興,但這種高興持續不了多久了。
過年一天又一天地近了,鴨圈裡的鴨也越來越少了,聽說去了天堂。近來苦瓜棚也被拆掉了,我只是很害怕,但隨着鴨圈的空空如也,我的苦瓜藤也都被拔光了,好久好久也不明白這些很平常的事,好像一場巨大的變故。但兒時的我又怎能了解?
現在的我,回想兒時卻感到淡淡的憂傷,好久好久不能平靜。兒時的夢如邊城一般遙遠了。
敢於嘗試
李介民
西奧多·羅斯福曾說:“失敗固然痛苦,但更糟糕的是從未失去嘗試。”一語道盡嘗試的道義。
正如很多人認為,世界的多姿多彩是來自人為的探索,而第一個探索的發現的人卻很讓人敬佩。魯迅就曾笑談過:“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生活就是這樣,只有敢在嘗試,才不會失去一次次難得機會,摘取勝利之果。
儒勒·凡爾納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氣球上的星期五》曾經接連被15家出版社退稿。本來打算將稿件付之一炬的他在妻子的鼓勵下,走進第16家出版社。出版社老闆閱讀後,當即表示同意出版,並與他簽訂了一個為期20年的寫作出版,從此他走了成功的創作道路,也許有時,生活中的失敗和否定會接連而來,也許每個人都會產生對自己的懷疑,但是最終獲得成功的人只是多堅持了一下,敢於嘗試工,多次嘗試,於是他們征服了命運。
嘗試成功的開始,因此,嘗試也需要勇氣、信心和堅定的信心,只有如此才有動力和敢於嘗試。人的一生就是進行嘗試,嘗試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說到失敗與挫折,有誰沒遇到過呢?但如果每個人都臨陣退縮,放棄嘗試的機會,再美好的發現也終將成虛無飄渺的泡影,那豈不是很可悲呢?
愛迪生髮明電燈嘗試百千次,而諾貝爾發明炸藥幾乎賠上自己的性命,難道他們是吃飽了撐着沒事幹嗎?非然也,因為他們敢於嘗試,敢於向失敗宣戰,成功垂青於無所畏懼的勇者。
而勇者的第一步,就是敢於嘗試。
泉
李介民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直覺得泉月相合莫不是一種極致了。月影分輝,表裡俱澄澈,這些如花的美散落在泉源之中,看着泉水如歲月過往般地帶走月光,經過石上,清奏着山谷之歌。我只覺得心醉神迷,然後心水也如泉涌一般了。
對月能歌,而面對着月下的泉,心中所想又是如何呢?泉亦如曲,泉亦如歌。我的手中,觸摸到泉水流過的靈動,幾許落花飄落,紛飛如夢。泉,如《廣陵散》一般,感應着血液而跳動,在飄渺的仙境展現着她的華美,累了以後,安靜地淌着。——想起一個弦律,《二泉映月》莫不過如此了。
一時之間,竟覺得自然的巧妙天工。越是在下雨的時刻,泉的柔美卻更傾國傾城了。覺得它像是長短句一樣,靈活,多變,卻又不失感傷,婉約。聽泉的聲音,似是閨中的少女,在雨夜,在燈火黯然之際,耗着眼淚,寄着相思,如泣如訴,如怨如慕,這一般情境,如不是在泉聲之中,又怎能感同身受呢?
人們常常這樣講,女人是水做的,而水中又以泉最為婉約,最為柔美。於是,泉也應如女子一般了,西施浣紗,是泉的靈性;昭君出塞,是泉的超脫;玉環醉酒,是泉的飄逸;飛燕擬妝,是泉的戀語。如斯之泉,竟似是江南的詩情畫意了。
四季在不斷變遷,泉聲在春夏秋冬的過往之間讓人聆聽了三百多個歲月,不知它的容顏是否也如人一般地老去,不知它又會在哪個時間枯萎。時間或長或久,但總有一天的。
人不也如此嗎?美麗的年華又何嘗為你停留片刻呢?縱使感嘆歲月,物是人非,但感嘆過後,是否也該“將軍白髮征夫淚”一般。悲莫悲兮,歲月匆匆。如泉而生,在生命里寫盡自己的詩篇;在歲月里唱盡愛與恨的樂章;在輪迴里看透花開花落的哲理,在塵世里說著自己的無悔。如此一來,雲淡風輕,還有什麼好嘆息的呢?珍惜眼前的美,縱使繁華逝去,留下片片回憶,卻也感人至深。——今夜,月兒已然來了。
如泉而生,看着泉水的倩影,心潮依舊寧靜。殘月升,冷月琴聲起,香魂四季如風去,含情脈脈卻無語。
隱者之說等等…。 標籤:王者之路作文 等等作文 尋隱者不遇作文 改寫《尋隱者不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