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日趨完善,人們的價值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談論金錢的聲音越來越響,對金錢的佔有慾望也一天比一天強烈。我們中學生不是生活在桃花源,不是生活在真空管,由於耳濡目染,思想意識被潛移默化。有的同學對孔方兄的崇拜不說是五體投地,至少也可以說是非常熱情。乃至熱情到了幫助爸爸、媽媽幹家務也要講報酬的地步。
那麼,幹家務究竟需不需要報酬呢?對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是,我認為,幹家務是不需要報酬的。為什麼呢?簡單地講,家務家務,就是全家人都應承擔,都應自覺去做好的家庭事務。爸爸、媽媽為了這個家,常常是起早貪黑,不辭勞苦的做工掙錢,已經是夠辛勞的了。他們為了我們,可以說是操碎了心,費盡了力,卻從來都是無怨無悔。過去,我們小,沒有能力干好家務,他們從未責怪過我們。那時,我們不做甚至少做家務,於情於理,似乎都講得過去。現在,我們長大了,有能力干好家務活了,我們幫助爸爸、媽媽做點家務,就要向他們索取報酬,那他們又該向誰去要報酬呢?鳥類尚知反哺。何況人呢?由此看來,幹家務需要報酬的觀點豈不荒唐可笑?清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經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於一個家庭來講,它的興亡、幸福,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有責任的。
我國有句俗話叫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話什麼意思?就是說,窮人家庭的孩子,由於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過早地經受比幹家務還要艱苦的生活磨難,使得他們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從這個意義上講,干點家務,不計報酬,對我們的身心的成長,對我們意志的磨鍊,對培養我們無私奉獻的精神,都是大有好處的。現在,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請了鐘點工或保姆來做家務,孩子做家務的幾率已經很小了。於是,許多家長就學外國,引進了“孩子做家務,家長給報酬”的教育方法,其目的是想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精神,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出發點應該說是好的,但是,世上的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從小用金錢刺激起來的勞動熱情,一旦被金錢的銅銹所污染,結果就不會如我們當初想象的那麼美好。
總之,我認為孩子幹家務是不需要報酬的。孩子幹家務是應該盡的義務和責任,也是熱愛和孝敬父母的體現,是鍛煉自己能力,培養奉獻精神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