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說凱魯亞克的名字,到圖書館邂逅他的《在路上》,再到無意間借到這本書,然後決定翻開第一頁,也許還不到半年的時間。但是看完這部小說后,我發現自己已經跟着凱魯亞克跑遍了大半個美國,甚至有種過了大半輩子的感覺。如果說一部好的作品,是讓人看了之後能夠思考自己現在的生活,那麼毫無疑問,《在路上》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看《在路上》,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你會有一種永遠不願意丟下這本書的感覺,看了前一段,你會忍不住想要看下一段,而且是那麼迫不及待。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章節,薩爾和迪安會到那個地方,你也永遠猜不到下一站,他們會遇上什麼樣的事情。你只是在不安中期待,期待接下來的故事,會怎樣上演。
這種感覺就好比四、六級考試中做英語閱讀理解題目,儘管有些單詞你不認識,但是你依舊會根據自己的猜測想要讀下去,然後你就會有個大概的了解。同樣,在凱魯亞克的筆下,有時候我們只能夠了解大概,但是你會遏制不住內心的渴望,然後一口氣讀完。那種速度與激情會灌滿你的整個頭腦,讓你有一種想要立刻上路的衝動。
如今,《在路上》已經出版五十多年了,如果凱魯亞克仍舊在世的話,他也已經快九十歲了。但是,他的這本巨着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儘管有人說,它是美國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聖經》,凱魯亞克本人也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靈魂人物。對於我們這些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在路上》好比一部喚醒內心野性的書,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渴望的自由在他們看來是那麼輕而易得,他們是那麼不屑。而我們的精神信仰,遠遠無法達到他們的高度,或許我們最多只能夠成為一個“背包客”,藉著“旅遊”的名號行走在路上。
毫無疑問,《在路上》實際上的主人公不是薩爾·帕拉迪斯,而是那個在他人眼中有些神經質的迪安·莫里亞蒂。迪安是一個人人都不敢相信,但是人人都羨慕的人物,但是與其說所有人羨慕他這個人,倒不如說羨慕他的那種生活方式,永遠沒有煩惱,永遠不知道前方是什麼,永遠都靠着內心的那股衝動,永遠生活在一種隨興所至的環境中。這個人物有點像《春風化雨》里的基廷老師,永遠遵從內心的選擇,抓住今天,及時行樂。而他不斷追求那種在路上的感覺,其實是因為現實生活的空虛,他想要去追尋自己的信仰,哪裡有他想要的生活,他就去哪裡。這樣的人是沒有牽挂的,也是沒有煩惱的,就算有煩惱,對於他來說,也根本不算什麼。
如果沒有迪安,或許薩爾根本就不知道何為生活,在這個世上,最可怕的不是自己的人生一片蒼白,而是你的人生道路在既定的軌道里行走,你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好比迪安在夜半的街頭喊出的那句質問和困惑:“人類啊,你的道路是什麼樣的呢?無外乎是聖童的道路,瘋子的道路,虛無漂渺的道路,閑扯淡的道路,隨你怎麼樣的道路。”而無論是什麼樣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都是自己認定的。迪安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種蒼白之中,更不會讓自己的人生陷入生活的囚牢里。這樣的人,無論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國,還是在當代的社會,也許都不會得到很多人的承認,卻無法不引來一片驚羨。
初一:凡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