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月兒圓,人間要團圓。”每當聽到這熟悉的童謠時,我就會想起已去世多年的外公。
外公生前是位軍人。他不僅是烹調好手,還精通醫術。因此,我十分崇敬他。
外公樂於助人,街坊鄰居生病了都來找外公看病。外公每次都不收費,且每次藥到病除,大家都親切地稱他“華佗爺子”。
外公常背着我在三坊七巷裡遊玩,一邊背我,一邊給我講童年的趣事。雖然那時,我還無法完全聽懂,但看到外公講故事時眉毛一動一動的,覺得真有趣。
有時候,我摔破了東西,外公不會向其他大人那般訓斥我,反而慈愛地對我說:“東西摔破了,它的媽媽會擔心的。”外公如此人性化的教育,使我以後不但不再摔東西,而且還十分愛惜物品。
其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外公教的童謠和做的烙餅。
一次,外公做了一大塊烙餅,圓圓的,香噴噴的。“哇,這好像天上的月亮啊!”我驚喜地叫道。“是啊,它多像啊。外公教你一句童謠好不好?”“好,外公快說!”
“天上月兒圓,人間要團圓。”
“天上月兒圓,人……間要,要……外公,要什麼?”
“團圓。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外公喜歡這童謠嗎?”
“當然了。”外公回答,接着又自言自語地說:“它多有意境啊,有一種言已盡,情未了的感覺……”
以後每次外公做烙餅,我都在一旁看着,和麵粉時我與外公一起和,邊和邊喊:“天上月兒圓,人間要湯(團)圓!”
“是團圓,不是湯圓。”“一樣的,一樣的!”我爭辯,顧不得擦去臉上的麵粉。
“這孩子真倔。”外公笑了笑。
後來,外公在我六歲時去世了,我失去了親愛的外公。我不能享受到外公的愛撫,不能再看外公講故事時眉毛一動一動的樣子了,不能再嘗到外公做的烙餅了,我傷心地大哭。
再後來,小表弟出生了。小表弟三周歲時,外婆為他舉行了一次生日宴會。宴前,我看到小表弟的媽媽——我的舅媽在做烙餅,小表弟在一旁說:“媽,月亮!”
舅媽笑了,“把媽媽前幾天教你的童謠說給姐姐聽。”
“天上月兒圓,人間要湯(團)圓。”
“你瞧,他老把團圓說成湯圓。”
多麼熟悉的場面啊,我心中一震。舅媽說:“來,我還要做一個烙餅為你表弟慶祝生日,你來幫我和面。”
我低下頭,和起面來,不僅是祝小表弟的生日,更是為了在心中默默懷念“情未了”的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