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時我十來歲。
七月份,正是蟬鳴的季節,也是暑假之時。那時候既沒有堆積如山的作業,也沒有午後大睡的習慣,自然而然,午飯過後的時光對於當時我的來說總是最難熬的。有時看會兒電視,各大電視台幾乎都已被瓊瑤掀起了一陣宮劇熱,看着還不錯,看久了也就審美疲勞了。當然,還有那對神鳥傳奇,唱遍了大江南北。
那年的這個暑假,正好趕上了一次挺大的集會,應該是祭祀之類的吧。類似迅哥兒筆下的那個江南小鎮的集會——可惜我們這裡沒有煙雨蒙蒙,也沒有漁船如燈,領略不到那種別樣的韻味了。
聽說有集會,正在熬暑假的我怎麼會放過?
次日便風風火火地召集好小夥伴們,鬧鬧嚷嚷地跑去看湊熱鬧了。
因為缺乏英明的領導和遠見的籌劃,我們遇到了很是巨大的困難——水不夠了。
為快點到目的地,走的是山路,十幾公里內幾乎都是荒無人煙,又正值酷熱季節,倒也像《智取生辰綱》中的楊志一夥般在這片山林中艱難前行。
這無疑是在考驗我們的耐性,口渴難耐而頂着太陽前進,連平時覺得悅耳的鳥鳴也變得聒噪了。雖然如此,不過我們那時也還真挺倔,以不撞南牆不回頭之勢走完了這段山間小道。
出了山路,遠遠望見了一個小小的茶館,木色的招牌像是先用紅漆刷上去后掉色了,再用綠漆油上一遍,斑斕但又特醒目。
當時近視度數還沒現在這麼高,所以也就沒有戴眼鏡的習慣。就也沒注意到其實下面還有四個小字:義務免費。
我們當然都沒帶錢,以為是收費的。猶猶豫豫還是走進了茶館,到了那裡,總算才明白,原來是免費供應的。
一瞬間鳥鳴都不聒噪了。
仔細打量這間小小的茶館,布置很簡單,幾張桌子、椅子,一張煮茶用的小茶几后就基本沒有了。還真像金庸小說中的那些茶館,平易近人。
煮茶人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漢,穿着一件白色背心,看到我們的到來便招呼我們坐下,一句句小朋友叫得我們有些不好意思,但又覺得倍感親切。
大口大口地喝了幾碗茶湯以後,我們便開溜了。
小孩子就是這樣,坐不住。
就這樣我們就大大咧咧去看熱鬧了,記得集會很是熱鬧,讓我們幾個小子都目瞪口呆,不過具體的卻總想不起了。
後來初二時,殘蟬漸絕的時候,依舊在老地方,見到了煮茶老漢。
我了解到,他原來是一名退休的國企幹部,因為沒事幹,就自己弄了個茶館在這段沒有什麼人的大路上,‘看着來來往往的車人,喝着不冷不熱的茶湯,倒也是個安穩的好地方哇。’他這麼說,笑容在臉上開了花,雖然皺紋很深,但是也掩蓋不了他的笑意。
這種生活無疑是豁達的。
再次在這裡喝了一碗免費茶湯,感覺卻迥然不同,多了一點尊敬,我們是不是該學點什麼?
今晚我給自己煮了一碗茶,現在正冒着熱氣。
初三:謝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