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一個古老而深沉的話題,我提起筆時,不禁想到了它。
名字
我的故鄉叫“橫塘村”,當時我也奇怪,為什麼起這樣的名字。後來聽人家說,以前這裡有個叫“橫塘”的小湖,村子是因這個湖而得名的。
小路,竹林,菜田
前幾天,我和爸爸再次回到我半年未見的故鄉。
汽車剛進村子幾分鐘,就開不進去了,我們每次都會走一段小路。
小路的兩旁都長滿了野草,沒想到,在這個季節,還可以見到草的綠色。
回家那天,剛好下了一場雨,小路不時會看到幾灘積水。那積水實在說不上是清澈,可積水卻非常自然地融入了小路這幅畫中。
再往前走,就到了那片熟悉的竹林。
竹子在風中微微搖曳,像是在向人們訴說著什麼。地面,落滿了枯竹葉,人們經常會用這些枯竹葉起火煮飯。
走出竹林,小路兩旁是一片菜田。之所以我會說是菜田,是因為這個季節種不了稻子,精明的村民會在田裡種上大白菜、捲心菜,稻田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菜田。
菜田的周圍,有一道道澆灌用的水溝,村民用大勺子就可以澆灌附近的蔬菜。
房屋,果園,神廟
走過菜田,就來到了村民所住的村落。
這,也許就是竹林深處的人家了吧。
這裡的房屋與城市的樓房相比,都是不起眼的小屋,一般只有兩三層。可能是因為雨水長期沖刷,房屋的牆角處鑽出了青苔,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地衣。正因如此,本來是由紅磚建成的房子,卻多了黑色和綠色的點綴,變得不再單調。
春節前,村民會在門的旁邊貼上用紅紙寫的對聯。貼對聯也是有講究的,在大門,在房間,在廚房等都要貼不同意義的對聯,絕不能互換。
幾乎每戶人家都會擁有一個果園。在果園裡,他們會種上一些果樹,在豐收的季節,村民會請鄰居來嘗嘗鮮,如果吃不完,就拿到大街上叫賣。
有的人家還在果園裡養些雞呀,鴨呀,鵝呀,聽說那樣養的雞鴨鵝都特別好吃。
果園沒有圍牆,只是用些荊棘來圍住,有的乾脆在果園的周圍種上荊棘。不過後來村民發現荊棘容易刺傷人,大多數人家就改種了一種似藤的蔓竹。蔓竹會像牆一樣把果園緊緊地圍住。
春節時,村民都會去那座神廟去祭拜,祈求神靈保佑,在新的一年裡一帆風順,健康成長,長命百歲。等上完香后,就會去點燃準備好的鞭炮,人們那時都會說很多吉利的話。
神廟也是孩子春節想去的地方,因為那天會有很多大人在那裡,孩子們只要去恭喜一下,就會得到壓歲錢。記得每年我總是“滿載而歸”。
村裡人給的壓歲錢並不多,一般是五元或十元,有的甚至只有兩元,但那都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與期望。
家的感覺
前面,就是我的家了,門前依舊種着那棵石榴樹。
我輕輕敲門,聽到一陣輕快的腳步聲,為我們開門的是一個小男孩。原來,這是客人家的孩子。村裡人都這樣,喜歡在春節前就開始“串門”了。
家裡只有大姐和奶奶在家,和客人聊了一會兒,客人慾走。奶奶說:“在這裡吃完飯再走吧。”客人很客氣地說:“不用了,我還要到別家去呢,多謝你的好意。”“那好走啊。”奶奶也不勉強客人。
生火煮飯了,我們家仍然用柴火。奶奶說這樣煮出來的飯才甘香。
火燒得很旺,不時發出“啪”的一聲,有時還會濺出火花,煙霧從煙筒升起。
飯煮好了,菜也極為簡單,一碟菜花、一盤臘魚蒸排骨、幾個荷包蛋,但我們都吃得很香。
吃飯時,奶奶會問我的學習成績,在學校的情況,在城裡過得好嗎,而我總是一一作答。
傍晚,我又要走了,故鄉,我還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