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映在陽澄湖上
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
全憑着勞動人民一雙手
畫出了錦繡江南魚米鄉
當年令郭建光心馳神往,為此誓言“祖國的好河山寸土不讓,豈容日寇逞兇猛”,的沙家浜如今又是怎樣的景象呢?走進沙家浜,你會覺得真的像一幕劇,一幕情節跌宕起伏的劇:有時候熱烈奔放,壯懷激蕩;有時候含蓄委婉,情誼深長;有時候清新淡雅,野趣盎然。走進沙家浜,就走進了革命戰爭與和平時期交融的年代,走進了如訴如泣、如詩如畫的超凡境界。
——題記
五月四日,我和媽媽來到了沙家浜蘆葦盪風景區。
我們在景區車站下了車,剛下車,我便看見了陽陽澄湖,湖岸邊蘆葦擠擠挨挨。在一位車夫的熱情地招呼下,我們坐上了他的車。三輪摩托開動了,我趴在窗口看風景,通往景區的公路邊到處是水面,處處是蘆葦。我不禁讚歎道:“呀,好爽!”突然,三輪摩托停了下來,我轉身一看,呵,沙家浜蘆葦盪風景區到了。我和媽媽下了車,一個絢爛多彩的迎客屏正歡迎着我們,屏上布滿了鮮花,像三條橫着的“綵帶”第一條是紅色的,第二條是粉色的,第三條是黃色的。第一條紅色的鮮花里綴了“情系沙家浜,共走紅色路。”這幾個大字。第二條粉色的鮮花里鑲了“沙家浜歡迎您。”迎客屏的下面是一個大花壇,大花壇裡面紅花綠葉相映,在大花壇的正中央,有一塊不規則的石碑,上面刻有幾個金光閃閃的字:“全國愛國主義示範基地”。
接着,我和媽媽來到景區門口,亮出園林卡,真正進入了蘆葦盪景區公園。剛進公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大花壇,花壇的正中有一塊錐形的石碑,石碑上面刻有“蘆葦盪”三個鮮紅的古體大字。花壇後面有一個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七十多歲的葉飛題的詞,影壁的左右兩邊都刻有關於沙家浜抗日鬥爭的圖案。
我和媽媽又轉身來到了東進橋,“東進橋全長39米,是為紀念新四軍6團在1939年東進抗日而建的;橋面寬7.7米,係為紀念‘七七’蘆溝橋事變而設計” 媽媽慷慨地說。我又數了數大橋的石刻,一共有34塊,每塊石刻上都刻有白雲、蘆葦、茶館、小舟等,點明了當年新四軍戰士在這裡開展游擊戰士的特定環境。
“小穎子,快來看,鸕鶿喲!”媽媽朝我喊道。我一看,喲,真的是鸕鶿,以前我只在卡片上見過,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真鸕鶿。這樣的碧水,這樣的青葦,再加上小船、漁人、鸕鶿,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水鄉畫。
跨過東進橋,便來到了瞻仰廣場,瞻仰廣場是革命傳統教育區的主體工程喲!廣場南側有一亭,叫“沙家浜”,亭高6.6米,這是葉飛將軍在1990年5月戰地重遊視察沙家浜時的親筆題詞。在沙家浜亭對面有兩大影壁,分別題詞“蘆盪火種”和“魚水情深”。
瞻仰廣場過道兩旁有18根形態各異的自然石,象徵著18個新四軍傷病員,廣場正中“軍民魚水情”主體群雕,高8米,重60噸,由創作毛澤東紀念堂毛主席座像的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創作。
為什麼東進橋欄杆上石刻共有34塊,為什麼瞻仰廣場的柱石共有18根?這裡面還有一層含義。因為當年在蘆葦盪養傷的36個新四軍傷員中,有34人是閩東地區的老紅軍,這支工農紅軍是在1934年誕生的,而在京劇《沙家浜》舞台形象中由於受場景的限制,36名傷員減半成了18名。
(待續未完)
常熟,我的故鄉系列習作(6)——“情系沙家浜, 標籤:沙家浜作文 習作作文 常熟作文 美在常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