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活着
——讀《活着》有感
活着,只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沒有任何其他的定義。
——題記
我問自己,你怎麼敢寫下這樣的題記,彷彿真的能夠弄懂眼前這本十五公分高的書是怎麼回事似的?你怎麼敢在無數研究得法的作家,學者背後探出頭來,好像在他們豐碩而精深的研究成果面前還想再評頭論足似的?真的,你怎麼敢?
我回答說:哦!我敢,是因為激情。心靈撞擊心靈,語言呼喚語言;我敢,是因為謙卑。我懂得怎樣看待自己想法中與學者們相通的那部分,倍加珍愛。現在,我依然要說:活着,只是為了活着。
曾經,我也千百回地問過自己,為什麼活着?一個匆匆來,匆匆去的人活着的時候卻忙忙碌碌,又有什麼意義?其答案終是一張茫然而近乎麻木的臉。於是,我便越來越迷茫,試着漸漸放縱自己:
喜歡讓自己沉迷在想象的王國;不停地為自己上課神遊找理由;為了一件沒有意義的小事和朋友大發雷霆;受了一點小小的委屈就脆弱到哭泣……越來越迷失自我,越來越荒唐,甚至有時會忘了自己還活着。
直到,遇見福貴,和作者一樣,也是在悶熱得快讓人窒息的夏天。
剛遇見他時,他正赤裸着黝黑的背脊,嗓音響亮地開導着那頭垂暮的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有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了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着,裡面鑲滿了泥土,就如布滿田間的小道。
如此平凡的一位老人,竟有那麼戲劇化的人生,漫長而有磨人,從家財萬貫的闊少爺成為佃農,又從佃農變成悲劇人生的經歷者,他的人生,真的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第一遍讀《活着》,只是深深地被故事情節所吸引,為主人公福貴的一生感到同情,為有慶的死而淚流不止。
第二遍讀,我依然哭了,而且哭得比第一次還厲害。只是,我知道了年輕時的福貴是個敗家子,輸光了家裡所有的財產;鳳霞因為經濟困難差點兒送給別人;有慶因為抽血過多而死……
第三遍讀,我以為我依然會哭,但是,我沒有,一滴淚也沒流。因為我讀懂了:《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之間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有人說,這部書是希望的過程,死亡的結果。說得真好,我喜歡悲劇,因為悲劇能激勵人的鬥志,讓自己對往後的日子更加充滿期待。但是,太多的悲劇又會不會讓人承受不起?福貴的一生,就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但是,他依然活着。
活着的背後是悲劇,活着的意義是希望。是啊!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原來,那個炎炎的夏日,本應充滿笑聲——孩子在水中嬉戲的歡笑,婦女傍晚在湖邊搗衣聊家常的笑聲……可是,8月15日,卻是全國哀悼日。那麼多天來,我們嘻嘻哈哈,不時責罵一句天氣太炎熱,卻不知,甘肅周曲下着大雨,即將面臨著泥石流的襲擊。直至8月14日,遇難人數不斷上升。房屋毀了,多人死亡了,苦苦經營的一切都沒了。倖存者也傷痕纍纍,還遭受着妻離子散的悲痛。或許,在那一剎那,他們害怕了,他們失去信心了,他們的腦海中短暫地浮現出“死”,因為他們完全有理由這樣做,並且,死了一了百了,無牽無掛的,不需要再遭受什麼挫折。但是,他們沒有,他們依然活着,依然堅強地活着,依然豎起信心重建家園……我想,他們一定會成功,因為他們知道,活着,只是為了活着,而不是為了家人,為了那一所別墅,為了錢財……
是啊!活着,只是為了活着,我們應該要好好地活着。因為:
只要活着,一切就都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