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我的苦樂高中

我的苦樂高中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寫在安康市漢濱區張灘高級中學55周年華誕之際

  1985年至1988年,我在原安康縣張灘中學渡過了三年的高中校園生涯。三年時間,雖然在人生的長河中只是一個短暫的歷程,但個中的酸甜苦辣咸卻給我留下了許多終生難以忘卻的記憶。欣逢母校55周年華誕之際,我特意把它梳理出來,與我的同學和校友們共同回味少年時代走過的苦樂年華。

  1985年初夏,我和12名初中同學以不太高的成績考入了張灘中學。成為我們迎風九年制學校2個班60多名同學中的幸運兒。那時候,我們應屆初中畢業生中如果成績好考上了初中專,學費和生活補助費就由國家負擔,畢業了可以直接分配工作,成為令人羨慕的國家職工幹部,端上鐵飯碗,從此告別祖祖輩輩肩挑背扛、缺衣少食的農民生活。這是每個家長夢寐以求的夙願,更是我們每個農村孩子孜孜追求的理想。但當時的規定只能報單志願,這就意味着如果你考不上中專,就不能再上高中,還不容許復讀生報考中專。這種志願選擇的弊端硬是活生生地夭折了許多農村少年的理想,同時也導致高中學校錯失了諸多良才。可惜了我們7名優秀的初中同學,因此回家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抱着鍋台轉圈圈”的莊稼漢和村婦而報撼終生。

  9月1日一大早,我穿上唯一的一套新衣服,帶着母親特意烙的白面乾糧饃饃,懷揣着父母辛辛苦苦攢下的16.8元學費,一路高興地來到張灘中學這個當時張灘區上的最高學府。

  母校建在黃洋河邊張灘集鎮的黃土梁頂上。穿過一條古老而狹長的集鎮街道,迎面爬上一段長長的黃泥巴陡坡路,注視過校門兩側“嚴肅、認真、團結、活潑”的大字警語后,在中大路一排排青翠的修竹和一棵棵高大蒼老的榆樹、槐樹掩映下,穿過一排排破舊的青磚平房,踏進了日思夜想的校園裡唯一的一棟嶄新的三層教學樓。

  臨行前,母親曾反覆叮囑過我這個自小就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身邊的鄉里娃,到校后一定要好好聽老師講課,認真學習,力爭考上大學,端上鐵飯碗,成為公家人,住上“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小洋房,從此不再回到鄉間里遭罪。從那時起,我就帶着母親美好的祝願,憧憬着將來能從這裡奔個好前程,因而刻苦學習。儘管家裡有時竟艱難得連我每周3元錢的生活費都拿不出,我依然堅持着。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也許是從來沒有單獨出過遠門,初來乍到飲食不調、水土不服的原因,開學后的第四天我突發腹瀉。當時同學們彼此都還陌生,班主任又忙,我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那個發潮、霉腐味很大的集體大通鋪宿舍里,難受的淌了平生以來最多的一次眼淚。好在父親是名很好的鄉村醫生,得信后迅速趕來在親戚家喂我服用了中藥后很快就康復了。

  學校食堂實行自帶糧食交伙食加工費制。我們這些來自偏遠山鄉的住校生們,一周要在食堂吃17頓飯,交伙食加工費1.7元。吃菜既可自帶也可在食堂買。有6分錢的豆芽素菜,有1毛錢的蘿蔔炒肉片之類葷菜,也有3毛錢一小碗的紅苕蒸肉。這些菜今天看來很便宜,但在那時卻是絕大多數同學吃不起的奢侈品。同學們基本上都是吃自帶的酸菜、腌菜和醬菜之類。只有少數家境好的同學,或是因為長時間沒有吃過肉,偶爾才捨得買份帶點肉腥的葷菜打個牙祭。

  我是家中四姊妹中排行老大,自小就很懂事。知道父母不僅要共我們吃穿,還要給我們湊學費、攢錢蓋房子,家中並不寬裕。平日里很少捨得掏1毛錢甚至3毛錢在學校食堂改善伙食。儘管那時候身體正直發育期,營養很重要。記得有一周,連續吃了食堂2天的變質豆芽菜后,噁心嘔吐了好久,以至於很多年後我一見黃豆芽就反胃。不過,幸運的是,我舅婆家住在學校不遠的地方,家境強些,偶而在吃完自帶的酸菜后,便去他們家混頓蹭飯,順便再帶點蘿蔔鹹菜之類回來。那時候我們每天是1.2斤糧,兩頓粗糧,一頓細糧。成天活蹦亂跳的我們壓根就吃不飽,更何況食堂的廚師們還經常剋扣我們的口糧呢。為此,高年級的校友曾多次與他們發生過爭執。

  為了避免挨餓,我們只好去打學校水房限量的開水,沖泡從家裡帶來的油茶火面或者乾糧饃。夏天裡,饃饃放得久了就會發霉漲毛,我們只好用開水反覆沖泡變質的它們勉強下咽,以至很多同學得了腸胃病。還有少數同學因家庭條件差,加之運動量、飯量又大,想改善伙食,卻又交不起伙食費,就只好偷偷地藏在宿舍里用煤油爐子做飯吃。為了躲避值日老師隨時可能的檢查,有時候煤油爐子被藏到被窩裡,險些釀成了火災。也就在那時候,我學會了做飯。

  儘管學校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可同學們的學習勁頭卻很大。學校每天晚上9點鐘熄燈,許多同學為了補習功課,夜靜人深了還坐在屋檐下昏黃的路燈下,強忍着蚊蟲的攻擊啃書本。只因為每個人的心裡都藏着一個偉大的夢想:有朝一日考上大學,從此跳出農門。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也許,正因為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才培育了我們這些來自鄉下孩子吃苦耐勞的特殊本領,也讓我們後來養成了在生活上簡樸,從不奢侈浪費的良好習慣,練就了在任何困難中都敢於迎難而上、堅忍不拔的頑強拼搏意志。

  由於剛入學的時候我個子矮人又小,沒有引起班主任和同學們太多的注意。後來,隨着我的組織能力、文體特長在班上和學校舉辦的幾次集體活動中的出色表現,深受班主任的賞識,被同學們推選為班上的團支部書記。三年中,多次積极參与公益活動的服務,讓少年時代的我初嘗了在那個特殊大家庭中的諸多快樂和甘甜。這也許是我參加工作后,很快能脫穎而出走上領導崗位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功課中,我自小偏科語文而且成績一向很好。就連那些同學們稱之為難學的文言文,我卻輕鬆拿下,從而贏得了語文老師的厚愛。高中階段養成的良好自學習慣,為我後來參加高等自學考試、函授進修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由於理科功課成績不理想,我曾試圖轉到文科班去,遺憾的是當時的校領導一直未能如願。這可能就是我後來產生厭學思想的原因之一。慶幸的是,我們班上大多數同學不願意學而我卻頗感興趣的一門專業課——養蠶與栽桑,後來竟成為我參加工作后的業務特長。

  課餘時間,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主要有三個:一是學校的閱覽室,一個是操場,還有一個就是校外不遠處的黃洋河邊了。閱覽室里我們學到了課本以外的許多知識,了解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操場上時常活躍着揮汗如雨的我們;清澈透底、碧波蕩漾的黃洋河邊,是我們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課餘飯後放飛青春夢想的天堂。冬去春來,楊柳輕拂,我們放聲朗誦汪國真的《熱愛生命》、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低吟舒婷的《致橡樹》如痴如醉,在如血的夕陽中告別……

  三年高中,我們的班主任換了三個。分別是:趙養吾、卜先平和胡雪。代課恩師中印象較深的有羅興軍、張瑞忠、楊建安、趙養吾、胡成信、張建平、胡雪等。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轉瞬間,我們已經離開母校23年了。俗話說:兒不嫌母醜。儘管當年母校也曾給我們留下了苦澀的記憶,但少年時代的我們從那裡開始成長,在那裡找到了人生理想飛翔的起點。得到更多的還是一個個恩師們那份園丁般的厚愛。

  近年來,我因工作關係,曾多次去過母校,看到母校如今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高興不已。昔日那一排排低矮、破落、衰敗、飽經滄桑的青磚平房已經消失了,代之以窗明几淨的教學樓、公寓樓和師生食堂。目前,在母校就讀的學生多達2000餘人,竟是我們當年的2倍多。還培養出了全國奧數金牌獲得者,清華、北大等名校金榜題名的優秀學子更是逐年快速遞增。透過學校這些輝煌的業績,從家鄉這個未來人才的搖籃里,我看到了家鄉明天迅猛發展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我們這些遊子們,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用事業上出色的表現和優異的工作成就來回報母校的哺育。

  在此,也衷心的祝願我的同學和校友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個個事業有成、家家幸福美滿。滿懷信心的展望已經走過了55載滄桑的母校,在一批批智者的執掌下,明天將會更加輝煌,一定會再為家鄉培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為國家的建設作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我的苦樂高中 標籤: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