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魯兵建:一個懷抱希望走近春天的農民工

魯兵建:一個懷抱希望走近春天的農民工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謹以此篇文字獻給2.5億的外出農民工朋友們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很糾結,要不要寫?因為包工頭這個特殊的群體,在建築市場尷尬地生存了20多年。由於建築行業的欠薪痼疾,使這個群體角色有着極強的兩面性,包工頭既承載了許多農民工的希望,也承載了一片片罵聲。為此,包工頭已被工建部取締、隱匿好多年了,不管是後來的“掛靠”還是“騰籠換鳥”,表面上已經很少再提到“包工頭”這個詞了。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農民工總量已超過2.5億人,其中建築工人佔17%以上,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佔14.3%,他們的平均年齡竟在55歲以上,年齡最大的已近70歲,人數超過3500萬。

  在回鄉的50天里,我重新認識了這個群體,感知了他們的辛苦和背後的故事!

  近一二年,在陝西省咸陽市“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農村大量土地被徵用,農民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了,要麼從事第三產業,要麼籌錢建房,靠收租金過日子,農民陷入一種沒有地種的尷尬局面。筆者在陝西省禮泉縣東關村發現,不足3公里的東大街上,就有39戶人家在建房,包工頭在這裡卻成了名符其實的“香餑餑”。

  50天的相處,與這一群農民工進行了近距離接觸。走進他們的圈子,我不僅分享了他們創業的酸甜苦辣,更從他們平淡而堅毅的話語中,再次感受到了堅韌與樂觀,他們在鋼筋水泥之間艱難地堅持着自己的夢想,他們不只被看做是幹活的“手”,還有無數心靈的感動。

  作者題記

  清晨的陽光還沒灑滿大地,禮泉縣城卻早已從夢中蘇醒,微風輕輕地吹拂着,撩動樹上的綠葉,沙沙作響。幾隻燕子飛越黑色的鐵柵欄,迴旋在高原藍天下。

  矮牆邊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着層灰土在枝上打着卷,陽光下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着。

  雖說這裡是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汽車喇叭聲仍不時傳來,附近建築工地拆卸腳手架的金屬碰擊聲不絕於耳。循聲望去,在禮泉一中學校門口,一群建築工正熱火朝天地忙碌着,在這裡我認識了這個四十齣頭的漢子。

  他就是魯兵建,個頭不高,黝黑的臉龐,兩撮濃須在微風下飛揚,一副墨鏡在臉上有些誇張,感覺不像是包工頭,更像一個痞子混混。但和他握手的感覺很粗糙,言語間始終帶着憨憨的笑容,又讓人感覺親切和自然。

  “這是我來禮泉縣建的第二座樓,工程量很大,我想贏個口碑,建幾座樣板樓,給以後承包工程鋪鋪路。”魯兵建信心滿滿地說。

  很顯然,他在這座樓的施工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我從他的眼睛里看到了真誠和自信。

  一

  魯兵建從事建築行業已有20多年了。出身於農家子弟的他,年少之時,家境貧寒,母親去世又早,使原本清貧的生活如雪上加霜,更加貧苦不堪。不得已之下,1980年他中專畢業后,便扛起生活的重擔,在西安市住宅建築一公司當了學徒。面對各種建築圖紙,剛實習不久的魯兵建心中一片茫然:我能行嗎?師傅鼓勵他說:“當工人就要學好技術。只要下苦功,沒有成不了的事兒!”魯兵建牢牢記住了這句話。他白天追着師傅學,晚上捧着書本學,在他的床頭總放着字典、尺和繪圖筆。別人8點上班,他7點就到工廠,別人晚上5點半下班,他8點才離開工廠。

  那時,有工友問他:“你一個農民工,學那玩意有啥用?你也太把它當回事了!”魯兵建回答:“咱一個農家子弟,找份工作不容易。干,咱就要干好!農民工也要學技術!”魯兵建鉚足了勁兒,一定要在建築業干出點名堂來,為農民工兄弟爭一口氣。

  跟他同寢室的工友說:“魯兵建學技術那真叫玩命,每天他比別人早一個鐘頭起床,晚一個鐘頭睡覺。他的枕頭下面藏着一個小鬧鐘,恨不得一天當成兩天用。”

  他從艱難困苦中一路走來,貧賤憂戚,玉汝於成。如果說,在苦難的童年生活之中長大,讓他飽嘗了社會底層生活的苦澀和酸楚;那麼,在魯兵建年輕時期,他走出家門,輾轉於各地,則使他飽覽了更多的世態和人情,從而為其以後的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魯兵建的談話中,我感覺他是一個大腦靈活、能夠把握社會發展脈搏與時俱進的人。這樣的人雖然生在農村,但註定要成為跳出“農門”的能行人。

  魯兵建的故鄉在興平市店張鎮阿尚村。店張地處莽塬北麓,肖河古道下游,西出長安第一驛站,位於咸陽、興平、禮泉三市縣交界,享“雞鳴一聲聞三縣”之譽稱。阿尚村很大,有三千多戶人家,村裡多數人都姓魯,據說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於此地。

  魯兵建對故鄉有種特殊的感情。他喜歡這裡的鄉親們,喜歡這裡一陣陣花香鳥語、一層層金黃翠綠,喜歡這裡的河叉山脊、山路小溪,……他以質樸和敦厚熱愛着這一方土地,把一顆感恩家鄉的心,點點滴滴都灑在了鄉間的小路上,灑在了田間地頭,也灑在了家鄉人的心坎上。

  改革開放幾十年,當地農民以果業為主,但家鄉仍然停留在一般的生活水平,這讓他心裡不是滋味。他想方設法組建一個施工隊外出包工賺錢,將村裡那些能工巧匠和體力強壯有文化的人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建築施工隊,用他的話說,要打造一支“專業建築施工隊”。

  有些村民想找點事做沒有門路,想出去打工又放心不下地里的莊稼,更不放心在家裡讀書的孩子。魯兵建看透了村民的想法,他給村民講,“我們基建隊需要人手,有技術的,可以到我這裡來干,沒有技術的,可以到我這裡來學習,只要肯干,我就敢收;大家農忙時可以收種莊稼,空閑時到基建隊上班,工資也有保障;一般來講,當天出門,當天回來,家裡還能照應上!”

  他篤信做人要講誠信,做事要樹口碑,多做善事心裡才充實……

  少時於建築工地作學徒的經歷,使魯兵建對農民工這個階層有着更深的理解和同情,甚至有着一種近乎親情的相濡以沫的手足之情。誰家有個難處,都會找他幫忙。基建隊有個叫何禾的人,妻子跟人跑了,家裡冰鍋冷灶的,情況不是很好。農忙季節張口向他借錢,魯兵建二話沒說便答應了。他把工人當回事,就像自家人,甚至比自家人還親。他知道,基建隊不僅是自己的,也是鄉親們的飯碗。他希望這個開在家門口的事業成為鄉親們幸福的源泉。

  因為真誠,魯兵建成就了自己的一份事業,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願意將工程交付於他。別的匠人經常接不到活,他的活路卻排得滿滿的,甚至有人情願等上半年也要找他做。

  現在魯兵建的施工隊有一支固定40人的專業技術隊伍,都是本村、本戶的鄉親,由於他聲譽好、講誠信,生意規模越做越大,在當地建築業很有影響。每年都有鄉黨找他建房,有做不完的業務,掙不完的錢。

  當一排排漂亮的農民公寓,拔地而起時,魯兵建高興地笑了,心中平添了一份成就感。在施工過程中,他也一直親力親為,與施工人員同享甘苦;在和魯兵建的接觸中,我還發現,他有隨筆記錄的喜好,每有感觸,輒筆記之。在很多年後,這些習慣還一直保留,以至於翻開他的相冊,讓他頗為滿意的大多是他站在工地上工作的照片。

  今年3月的一天,凌晨一點鐘,他一股腦從床上爬起來,驅車40多分鐘來到禮泉工地上,就為了樓梯口澆築混凝土時,少嵌入了幾跟鋼筋。為了強化質量意識,他經常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我們施工隊以質量求生存。鄉親們之所以願意把活放心地交給我們做,看中的就是我們對質量的認真負責,能操上心!我們要把每一個工程都做成良心工程,這是一份擔當!”

  就這樣,魯兵建的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好,足跡遍及陝西省境內,西安市、咸陽市,甚至榆林、漢中都去,也曾參加咸陽北五縣(淳化、旬邑、彬縣、長武、永壽)告別窯洞工程的建設,只要有活路,他都去。聽說忙時還會扯上兩個工地,他和妻子一人帶上一撥人,天一亮就招呼人,驅車直奔工地。

  我笑言:“你們這不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吉普賽人’嘛”

  二

  魯兵建對建築行業很有感情,他說:“現在干建築的農民工多是40歲以上的,年輕人願意干建築活的很少,嫌活累,收入不高。”

  在陝西農村像魯兵建這樣的基建隊有很多,工人們大都是走出農村,去過城裡,又折返農村的壯年勞力。作為第一代農民工,他們背着一袋囑託,擠進了城市,用汗水,在身後崛起無數的幸福生活;他們看見城市裡的日新月異,萬家燈火里,卻始終沒有一盞是自己的。他們很清楚自己並不屬於城市。他們的根還結結實實地扎在農村,已經沒有更多的奢求了。

  我喜歡跟他聊天,聽他說一些關於農民工的故事。

  魯兵建的手伸進口袋摸出一支煙,點上說:“如今在農村長大的娃兒,不會幹農活,也不想回來種地了。他們進了城,就對生活抱着截然不同的期望,他們的心‘野着哩’,都有一個‘西安夢’”。

  與父輩們對土地天然的依戀相比,他們的子女對土地多了些淡漠,對故鄉有了疏離感。也許,這正是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之間的一種割裂。同樣被城裡人稱為“農民工”,但他們彼此的思想、追求、價值觀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兩代人睡過同一張床,頭朝着兩個方向,思想已是在“兩個世界”里了。

  “現在農村的日子也好了,這要感謝黨的富民政策,作為農民工,我們感受到政府的關懷,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新的期待……”魯兵建眼裡閃着淚花激動地說。

  他想用自己的經歷證明:只要有理想、有信心、有知識、有技能,農民工同樣能大有作為。

  三

  “師傅,問您一個比較尖銳的話題行嗎?”我問旁邊一位叫魯收良的師傅:“早在前幾年國家已經嚴禁發包工程給包工頭了,杜絕層層轉包的現象,就因為農民工欠薪的問題。你們之間有沒有欠薪的現象?”

  他連連搖了搖頭說:“這個沒有,真的沒有!我們基建隊都是在農村給老鄉建房,不存在死賬、爛帳的情況;再說農村裡的包工頭與工人的關係很簡單,要麼是親戚,要麼是鄰里,關係比較和諧,更不存在欠薪的事情。坦白地講,我們還是願意接民用建築的活,跟老鄉打交道,人實在,不害怕被欺騙。老魯不但按時付給我們工錢,有時還會多給!”

  在基建隊工作了多年的魯雪建說:“我們跟了老魯這麼多年,看重的就是他這人實在,能幹事。你看,在基建隊里乾的時間最長的有17年,最短的也有3、4年了。我們每月最高可以拿到4000元工資,最低的也在3000元左右,每日還包餐10元,我們很滿意!”

  魯雪建是個健談的人,聊起工頭,他打趣道:“你看:‘魯兵建’的名字裡面諧音有個‘冰’字,他媳婦‘嚴春燕’的名字裡面有個‘燕’字,小燕春來,冰釋融化,陰陽調和了,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我看了一眼蹲在地上的魯兵建,他一臉的憨笑,竟有些靦腆了。

  1992年魯兵建和妻子結婚後,育有二子,老大叫魯堯;老二叫魯攀。

  他一直感謝妻子給他生了兩個懂事的兒子:魯堯正在學習汽車美容裝潢;魯攀在興平市一中讀初三。提起小兒子魯攀,魯兵建一副眉飛色舞的樣子。因為魯攀的學習成績很好,一直是父母的驕傲。

  暮色已深,魯兵建開着麵包車回來了,停車時,妻子也開始從廚房端出燒好的飯菜。魯兵建剛要推門,門已經被兒子拉開了,父子倆相視而笑。

  “你咋知道我回來了呢?”魯兵建問。

  “聽到發動機的聲音不就知道了?俺爺和俺媽等你回來開飯呢。”小兒子習慣性接過他手上的包放到客廳沙發上。

  今天是他父親的生日,他刻意讓妻子在家美美的攤上一桌。

  母親去世后,魯兵建和妻子就把父親接過來一起生活,圖的是,能陪老人說說話,他怕老人孤單,自己心裡也舒坦。

  “爸,快吃,多吃一點菜吧,”魯兵建把桌上的菜往父親面前挪了挪,軟聲地說:“爸,我和春燕以及孩子們祝您老人家健康長壽,福如東海!還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好啊!有飯吃,有人說話,我感覺,現在的日子過得真滋潤,幸福着哩!”。

  “兵建,吃完飯,陪我在院子里坐一會吧。你和媳婦也辛苦了,每天起早貪黑的,吃飯也沒有個準點兒,看你們現在都瘦了,爸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啊!”

  “嗯,好的。爸沒事的,我們還年輕,孝敬您是咱農村人的本分,不圖給您吃的多好,只要您每天開心就成!”

  事實上,他時常在工地上與工人一起蹲在地上吃飯,用他的話說:一路苦過來的人,粗茶淡飯,其實比大魚大肉都香!

  四

  魯兵建有個同學叫王海濤,是陝西省海源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資產上億。魯兵建一直視他為榜樣,在商海里拼搏人生,但他有一顆平常心,膚淺的羨慕,無聊的攀比,笨拙的效仿,只會讓自己整天活在他人的影子裡面。

  他說:“擁有平常心,才能讓自己的心在物慾橫流的現實中覓得一方凈土,從而過上寧靜幸福的生活,日日安好。”

  魯兵建很感慨,不能光自己過舒坦日子,還得幫着農民工兄弟都過上好日子。

  在他的工地上有這麼一位老人,他叫孔訓練,今年65歲。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新疆庫爾勒塔里木油田工作;二兒子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的一家油田上班。家裡只有他和老伴,有七畝半的果園收入。

  65歲,這本不該是一個男人出來賣力氣的歲數,但他閑不住,跟着村裡的年輕人一起出來,想在基建隊找個活干。很少有工頭願意用老人,怕“麻煩,事多”。魯兵建念在鄉里鄉親的情分上,還是讓他留下來,幫忙操一下心就成。

  “家人看病需要花錢,小孩上學需要花錢,果樹上化肥需要花錢,果子越來越不賣錢了,生活逼得人不斷從土地上走出來,先是壯年勞力,現在,老人也想出來了,沒辦法呀。”魯兵建憂心忡忡地說。

  五

  沉悶的生活有時會讓人疲憊不堪的,但在農村也沒有什麼別的娛樂活動,女人們會排成方隊跳廣場舞,男人們就愛抽個煙,打個麻將,魯兵建也不例外,他也好這一口。

  農村人抽煙也不講究,能解解悶就行。金卡的“猴王”香煙,在他的指尖慢慢燃卻,煙霧鳧鳧而上,從他的頭頂慢慢散去,他眯起眼,就當起了自己的神仙。聽工友講,魯兵建在走出泥土地前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秀才:愛看書、愛畫畫、愛音樂,喜歡搖滾,吹口琴更是他的“一絕”。

  這就是魯兵建,白手起家,貧而思進,富不忘鄰。他傳統意識很強,鄉土意識很濃,家庭觀念很強的一個農民建築工。甚至潛意識裡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農民,他的事業就在這片生他養他的故土上。生於斯,長於斯,三秦大地上承載着他一路創業的艱辛,見證着他人格日趨的健全,記錄著他人生不息的奮鬥。

  站在四樓工地的平台上,看晚霞盈天,遠山如黛的情景連綿中,他的眼前似乎又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制高點,魯兵建胸有成竹的目光里凝重而深遠。從他真誠的笑容里,傳遞着訥於言而敏於行的人格魅力;平凡質樸的話語里,彰顯了一個新時期農民建築工身上的光華。

  (文字/龐鋒)

  2013/5/19於匯景華府

  作者簡介:

  龐鋒,男,1971年生。陝西禮泉人,現居廣東。作家,資深媒體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從事過期刊編輯、首席記者、報紙評論員等職業。已在《人民文學》、《文匯報》、《散文》、《雜文報》、《作家天地》、《中國青年報》等報刊以及榕樹下、紅袖添香、散文吧、且聽風吟等原創文學網站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400餘篇,137萬字,散文、詩歌入選各種版本。



魯兵建:一個懷抱希望走近春天的農民工 標籤:只有一個地球 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