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誰移“祖國路標”?

誰移“祖國路標”?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地名是什麼?是歷史,是青少年們的“祖國路標”。

  它還是傳統,是習慣,是約定俗成,是記憶。

  是從前大地上先祖們留下的一條年代久遠的汗血道路。(題記)

  渾江市——白山市?

  20多年前我到通化出差,因有個親戚在通化市旁渾江市的鴨園站,就順便去看了一下,渾江市原來叫臨江縣,后1960年改為市,因在渾江畔,地名來源於地理上的江名,叫渾江,地名來歷有根據而準確。

  渾江,這條江很有特點,我在親戚家一個早晨特意早起趕了3里路,去看渾江,那是夏天,江水洶湧,因雨季確實有點渾,歷史上故稱渾江,呈現灰褐泥土色,但無污染,水質乾淨,涼爽,岸邊還生有不少蘆葦,江面亦寬闊,在東北屬於中等的江河。回程經過一個江岔子,幾個剛參加公社早晨勞動回來吃飯的姑娘,在水邊彎腰洗臉刷鋤,其情景在城裡人欣賞可能“很美”,但我下鄉當過知青知道她們勞動的艱辛,故在心理感情上尊重。

  大約1990年前後,興起一股“改地名風”,紛紛將“縣”變成“市”,甚至大興“復古”,不少地名竟恢復舊社會、甚至早已遺忘的古時候的地名,一次性扔掉幾十年的社會主義歷史人文記憶的傳統,以及20世紀的近現代地方歷史演繹,例如,北京的通縣,自1913年起叫通縣快100年了,又想起複辟叫“通州”(最古時候也不叫通州,西漢叫潞縣),抹滅了革命期、建設期兩個時期群眾長期形成的習慣。另,豈知“州、府”即在古代也不是地名的含義啊,而是地區級別。那一次全國到處恢復“州、府”,(彷彿“州、府”就更好?)至今在叫。

  渾江市名字於是另起爐灶,叫“白山市”。我當時一聽啞然失笑,倒是問問地理或歷史學家呀,不,一般學者,作家,詩人也行,“白山“是長白山的含義,我1980年代在《吉林日報》工作過,走過長白山東側、西側的不少地方,假如說真能有資格叫“白山市”的,一個當屬長白山西南側中朝邊境的長白縣,根據是它地理上距離長白山主峰最近,一個是位於延邊的長白山東側主峰腳下的安圖縣;但如果說凡是長白山脈縱橫千八百里地縣都可稱為長白市,那麼通化、臨江、集安、靖宇、撫松、和龍、龍井……算起來可能有二、三十個地方,都可以稱謂。

  據《中國地名詞源》載渾江市詞條:“在吉林省東南部,渾江沿岸,梅集鐵路有支線自鴨園通市內。清光緒28年(1902)置臨江縣,1960年改設渾江市。以渾江得名”。

  我個人至今懷念那個原本生動、準確的吉林邊疆城鎮歷史地名——與祖國洶湧獨特的一條北方江流有關——渾江市。

  扶余市——松原市?

  吉林省的扶余縣已有上千年歷史,古以有之,近年改為松原市。大概一是覺得此名“大”,(不會是假大空的大吧),二是覺得“好聽”或“美妙”,(像起個筆名般瀟洒嗎)(地名不是私人的任意化筆名,她含有莊嚴、嚴肅、嚴謹的祖國與歷史定義。比如我們老祖父祖母的名字,能因為小孩子覺得陳舊,不大“好聽”,就給改了哦?)

  松原市,這個新名字,意指松遼平原上的城市。但,松遼平原面積可大去了,如果依此類推,僅僅她的緊鄰前郭爾羅斯、北邊的大安、白城、以及德惠、肇源、肇東、雙城、九台、農安、乾安……一應大小几十個縣、市,都可稱謂——松原市。連著名的北方名城哈爾濱也正好位於松嫩平原的松花江邊,也可叫“大松原市”嘍?……

  扶余,地名很古老,唐代就有古夫余國,遼、金都在這一帶興盛過,后清光緒23年置府,1914年定名為扶余縣。如果細研究歷史,這裡能找到許多唐、遼金的遺迹和史話。

  大概有的人以為,扶余,嘬爾小地名耳;而松原,大矣。其實錯了,扔掉自己獨特的、擁有千年傳統的名字,去就一個沒叫響亮的、來歷莫名的新地名,想迅速“打出知名度”,那才叫不可靠哪。

  但據說扶余更名,也有原因,當年兩地合為一市,(好象有前郭爾羅斯一部分,以及全部以前的扶余,還另轄2個縣)但我還是覺得扔掉千年知名度的地名不太妥,太可惜,而新地名來源內涵又太淺顯,不成熟,(以前曾有人建議說過叫“前扶市”,指位於前郭爾羅斯、扶余之融合,可能比現名有根據,不唐突)

  錄《中國地名詞源》中“扶余”詞條:“扶余市,在吉林省西北部,鄰接黑龍江省,北、西、南三面為松花江環繞。清光緒32年(1906)置新城府,1913年改新城縣,1914年改扶余縣。以古扶餘國得名”,——千年名城就此消失?呵呵嗚呼。

  “調兵山市”?“新港市”?

  近年還看到一些奇怪的 、新冒出的東北地名,如遼寧省的“調兵山市”。

  問了許多人,什麼是調兵山市?哪來的調兵山市?它現在位置在哪?連《中國國家地理》或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資深老編輯、研究員一時都說不清楚。幾十年間我研究《中國地圖》就沒發現有這麼個城市,原來是一個遼寧省的小市縣突然改名哦!弄得人莫名其妙。大概哪朝哪代在這裡“調過兵”?可是,您細究中國歷史那麼漫長,若說“調兵”,哪裡沒調過兵啊?……

  還有遼寧省丹東市附近近年新冒出一城市,叫:東港市。名“似曾相識”,仔細回憶原來文革左右有一電影中有一地名(化名的城市)叫東港市。大概片子在這一帶拍的?就憑這?還是甚麽?但以前怎麼沒有?城鎮地名也能隨便改……

  如此種種。我這些年走得少,孤陋寡聞,近20年來在國內不知還有多少新“過江之鯽”?

  遼寧省的調兵山市,2002年更名,原來叫鐵法市,為1982年定名,原地名根據是位置於鐵嶺、法庫之間(量名準確)。后據說近年有人提出這個名字是“鐵去水,不吉利”(根據迷信?!),就提出更改。後來根據傳說,(據說)宋代時候金國大將金兀朮曾在此“調兵遣將”(紀念南侵中原?!)(另宋代距離今天太遠了,時間看,中間是斷代的,並未與本地名鐵法市發生聯繫)——今天你走在中國哪裡,說“我是調兵山市的”,別人非得奇怪一會兒問究竟在哪裡不可?鐵法市我青年時代曾到瀋陽多次經過,開原、鐵嶺、鐵法……地名沒什麼毛病呀,大家剛剛記熟了,為什麼非得突然改了幹什麼?

  遼寧省的東港市,原來歷叫安東縣。唐代時候歸屬安東都護府,清朝光緒32年(1907)安東歸屬奉天省東邊兵備道。1929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安東為遼寧省管轄。1954年,安東縣屬於遼寧省。1959年安東縣屬於丹東市(當年稱安東市),1965年安東市改為丹東市,安東縣改為東溝縣,1993年棄置東溝縣名,改為:東港市。

  你看,它歷史上一直與“安東”有關。后與“東溝”有關。就是與“東港”不招邊!(但勉強說也可以,近鴨綠江,近海,都有港口,可是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太多了!)。

  城市也好,縣也好,鄉鎮也好,名字不一定亘古不變,但變則應有法,有深刻根據(當代的或歷史的),不應隨意,或當地上報就給改,另,更名離不開4個字:“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