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讀《月亮上的足跡》

讀《月亮上的足跡》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讀《月亮上的足跡》

  文/嚴忠貴

  古往今來,人們仰望天上一輪明月,總會引起無窮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飛上月宮。中國古代就流傳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鄰。雖說是近鄰,離地球也有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然而,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走出登月艙,用他腳上特製的大號膠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足跡。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終於代表全人類拜訪了月球,如文中所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朱長超的這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月亮上的足跡》,真實地記錄了阿姆斯特朗他們在1969年7月登月的全過程,側重於記敘,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的清楚明白、生動形象。首先登月這本身就吸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其次作者在1、2段進行渲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從第3段開始把登月的全過程按時間順序作了詳細敘述。第三語言生動,如“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表現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寫火箭在太空飛翔時,描寫道:“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行駛。……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很能激發讀者的想像。作者還在敘述中恰當穿插一些議論,如“一個偉大的時刻就要來到了,……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等等,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畫龍點睛的作用。

  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他這樣評論他們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們可知,這背後有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小秘密。

  登月艙安全的在月球表面着陸了,阿姆斯特朗立即向地球報告:“休斯頓,我們在月球‘靜海’報告,,鷹已着陸!”他說的當然不是一隻普通的老鷹,而是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命名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地球上十幾億人通過電視實況轉播,親眼目睹了阿姆斯特朗緩緩的走下飛船踏上月球表面。事實上,他們到達了月球“靜海”的預定着陸點,突然發現飛船下面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隕石坑,裡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如強行着陸,他們的登月艙可能會被這些石頭撞得粉碎。阿姆斯特朗馬上採取緊急措施,把飛船改為手動駕駛,繼續飛行了約20秒后,在6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由於高度緊張,此時他的心跳已由每分鐘77次上升到了156次。

  前蘇聯於1957年搶先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又於1961年把人類第一名航天使者加加林送上地球軌道,這大大刺激了技術力量雄厚的美國人。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計劃。1960年左右,曾認為登月的途徑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直接登上月球”,一種是從地球軌道發射站上發射。後來蘭利實驗室的一個名叫霍博爾特的工程師提出了一條全然不同的月球軌道會合方案,就是用一艘比較小的航天飛船從月球軌道上下降到月球上,完成探險任務之後,再在月球軌道上與母船會合對接,返回地球。經過一場激烈的內部大爭論之後,霍博爾特的設想被採納了。這一技術途徑使“阿波羅”的登月着陸至少提前了兩年。

  為了找到一個使登月艙窗口縮小、重量減輕、視野又好的合理設計方案,設計師們絞盡了腦汁,並經常為此爭論不休。一天,一名叫喬治-富蘭克林的工程師發牢騷說:“登月艙從與服務艙、指揮艙分離到月面上着陸總共只有1小時,甚至更短,為什麼非得讓航天員坐着,站着難道不行?!”一句牢騷話為設計師們打開了思路,一個合理的新方案由此產生了。

  在實施“阿波羅”計劃的過程中,大約有40萬人和2萬多家公司參加,耗資總計240億美元。該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

  最後我不得不感慨,一切皆有可能,只有人類想不到的,沒有人類做不到的。我國備受矚目的嫦娥三號也已蓄勢待發了,今年下半年,將奔赴太空,邁出我國月球無人探測的第二步,為將來實現載人登月做準備。我們知道,嫦娥一號、二號已完成了環繞月球的運行,嫦娥三號、四號要實現月球表面軟着陸。這一次嫦娥三號要探測的地點在月球靠北部的虹灣,面積幾十公里,這一地點,目前尚未有國家到達過。力爭實現我國探測器地外天體着陸零的突破。



讀《月亮上的足跡》 標籤:月亮和六便士 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 地球上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