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堤中碼頭,現在仍然停泊着各種船隻,特別是石堤街逢場天,中碼頭格外熱鬧。然而,在1976年石堤橋建成之前,這裡又有雙重作用,即除了作為碼頭之外,又是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古渡口。在這個古渡口,不但有幾處景點,而且有種種關於“石堤”得名的傳說。
該處的景點有:1、白布下河。在梅江河東岸下面的河床中。所謂“白布”,其實是一塊白色巨石,晶瑩剔透,層次分明,如一層層白布。2、從石堤半邊街到古渡口的石階臨河一方,原有自上而下的十八羅漢石欄杆(又叫“十八和尚十八樁”),可惜現已不存。石階最高處,原有清代所立李老爺碑,今亦不存。3、馬蹄岩,在梅江河中。
與這裡有關的傳說,一個與馬蹄岩有關。傳說明朝末年(永嘉元年),“流寇”自保靖進犯,酉陽宣慰使冉奇標命軍前監紀推官冉天澤防守,冉天澤之部將張柱石同打撈寨總管彭賢率兵防堵。張將軍因等不及渡船,便騎馬過河,從東岸騎渡到西岸,因駿馬奔馳過猛,后蹄踹在“白布下河”巨石上,蹬斷一蹄,落於河中。因此,人們即以“石堤”(諧音“失蹄”)附會石堤地名之由來。並雕其馬蹄供於湖廣廟(即伏波祠)中。而古渡口東側河中又確有一石如巨型馬蹄,奇也!
另一傳說的時間比上一傳說可能要早得多。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因為沿河兩岸都是茂密的椿木樹,所以就叫椿木坪。兩岸古木凌空,粗藤、樹枝把兩岸連成一個整體,根本看不到梅江河。
椿木坪有一個秀才,名叫江茂畢,苦讀寒窗多年,一心想求取功名,藉以光宗耀祖。有一年,他躊躇滿志地準備赴州府參加鄉試,於是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出門。家人把他的行李打點好,他牽馬來到椿木坪中碼頭,牽馬上船,馬的前兩隻蹄子都下了水,打濕了,即“牽馬過河——濕蹄(石堤)”。可是,馬無論如何不肯上船,還發起怒來,揚蹄一蹬,就在碼頭石階上赫然留下一對蹄印。江茂畢認為此行不利,遂打道回府。三年後,江茂畢又一次準備參加鄉試。是日,天正拂曉,江茂畢牽馬出發。剛走出院門,忽然聽見母雞啼鳴報曉,江茂畢大吃一驚,甚為忌諱,又進了院門。其祖母問明情況,就封贈孫兒:“公雞不叫母雞啼,金榜題名江茂畢。”江茂畢轉憂為喜,又牽馬上路,從中碼頭過河,結果中了舉,接着做了官。
江家以為是神靈護佑了江茂畢,就向神靈許願,準備為椿木坪人做一件大大的功德,從中碼頭修一座橋,以方便世人。於是,江家捐出全部家產,並四處化緣,但由於工程巨大,根本無法修建。豈知這事感動了上蒼,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帶人來凡間為椿木坪人修橋。修橋前,太白金星託夢給江家族長,叫他告訴族人不要再去化緣,只要多推些豆腐放在家門口就行了。但是,太白金星告誡族長,夜晚無論聽到什麼都不能出門看。當夜三更時分,梅江河上似有萬人忙碌,號子聲連綿不絕,原來是神仙用法術把豆腐塊變成石頭架橋。江家有一人被號子聲驚醒,抑制不住好奇之心,就推窗探視,只見許多影子正在修橋,石橋正在合攏,說時遲,那時快,猛然轟隆一聲,修橋石頭全部掉進水裡。原來,神仙法術乃是天機,不可泄漏,被人偷看,法術就不靈了。後來,只要梅江河水清澈時,還可以隱約看見河底排列有序的大石頭。
江茂畢聽說此事,深感遺憾,回家祭祀天神,替族人深表懺悔。為了感謝天神示警,使得自己第一次因“牽馬過河--濕蹄”而躲過災星,第二次高中舉人,便與鄉人商量,將椿木坪改為“石堤”。鄉鄰以他為榮,紛紛贊成他的提議,遂改了地名,沿襲至今。
歷史上,江夢畢實有其人,名叫江俶。
江俶,號少鄢,字夢畢,秀山石堤鎮人。出生於工商家庭,祖籍江西。其父江天生隨祖上於同治年間來石堤經商。江天生作為“江西幫”商號老闆,在石堤半邊街設有“天生”油號(秀山縣最早的油號之一),在秀山、湖南保靖擁有榨坊18家,每家有四、五口榨。石堤街上,從腰店子到半邊街兩旁,都是他的油坊。
光緒十年(1878)左右,江天生到秀山龍池開“天泰貴”商號。
少鄢少年時即聰明伶俐,青年時期便是王壬秋(掌四川學經學院)的得意門生。他學識淵博,藏書最富,但凡他讀過之書必有眉批,或註釋或質疑,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學經學院一出來,經王壬秋介紹,就任湖南衡山嶽麓書院山長。少鄢初去時,諸生不服。中秋節,師生赴衡山賞月,諸生有意“考師”,相請乃師出一上對,讓大家作對。少鄢不辭,揮筆題書:
孤雁南來一聲叫破衡山月
諸生無一能對,始信服江山長之能。
李傳臚(稷勛)曾受業於門下,江意以妹妻之,其母不允,少鄢說服其母:“稷勛學識出眾,將來前途遠大,非我們所能及。”后江母許之。
光緒己卯(1879),少鄢中舉人,參與採訪編撰《秀山縣(光緒版》,已丑(1889)中三甲二十三名進士。榜下后,分發河南,實授光山縣知縣。期間,課其兩子及弟江倩甚嚴。其兩子玩忽學業,有一次期課,兩子抄襲閱墨舊文繳卷,少鄢閱后,閉口痛笞兩子,其母捶門而入,斥責曰:“對兒子怎能這樣打?”對曰:“他倆以舊文哄我,實在不該。他們如果真能寫出這種佳文來,我在夢中也要打哈哈。這種不肖子孫,不打死留來何用!”其第江倩,讀書用功,少鄢特別愛重,時屆北闈考期,其母擬遣倩赴考,少鄢說:“他的工夫,還欠一籌,下次考吧!”次屆北闈,少鄢欣然為倩備裝赴考,並告其母曰:“他這次去,一定給你老人家拿回一個頂子來。”是屆果中舉人。
少鄢任光山知縣二年,政績顯著,升為汝陽知府(據江家在石堤街的後代所說,江俶及其弟江倩均在湖北宜昌當過知府),後到京師晉見,死於北京。
弟江倩,號季粲,舉人,曾任酉陽書院山長,後任湖南洪江電報局局長,后捐道台,進京引見,辛亥革命發生時,病死於北京。
石堤人評論石堤街三名人,把江夢畢放在第一位,道是:江家的頂子,陳家的穀子,黃家的窨子。
秀山自乾隆建縣至民國的170餘年中,全縣僅六人考取進士,他們是:王達琮、尹殿颺、楊佩芬、江俶、吳思讓、李稷勛(江俶之學生)。同一時期考中舉人者21人,當然亦有江俶、李稷勛師徒在內。
關於石堤地名的傳說,總歸都是傳說,即使有幾分相像,也並非史實。其實,石堤乃兩岸石壁夾峙梅江之堤而得名;清刊《秀山縣誌》上即有明載。早在秦漢之時,“石堤”就已著名,史籍所載“石堤蠻”就是明證,因為“石堤蠻”即住在石堤的少數民族(巴人、獽人、蜒人),有民族,更有地名。
另據古史記載,巴人、獽人、蜒人早在商朝時期就已同中原互有來往,巴人曾助武王伐紂,故有巴國之封。
而今的中碼頭以致整個石堤風貌古鎮,山川風物,歷史人文,都自然活諧、超越時空,蘊含於乾坤之內,長存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