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金澤廟會

金澤廟會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金澤的廟會便有着典型的宗教和商品貿易的交相繁榮兩大特點。

  又是一年農曆三月二十八的日子,閑來無事,一家三口也去趕趕場子。先來穿梭下上塘街和下塘街,流連下六觀、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橋,穿越下宋元明清一線牽的幾座古橋,外加一座現代仿《清明上河圖》的現代橋樑,伴着寺廟的誦經。前後幾百米的距離,聲聲慢倒像是走了幾百年。金澤向來號稱“橋橋有廟、廟廟有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景緻大約也和昔日的繁華相符。自然每座橋下都安放着燭台,蒲團,供人稽首朝拜。香客穿梭其中,不勝繁忙。我們錯把橋邊安放的香火桶當成了垃圾桶,被邊上坐着的老太太發現,連聲道歉,怕是褻瀆了她們的信仰不敬了她們的神靈。

  老街里依舊保存這幾棟老建築,興許是清代的吧,一棟尚保存完整,只是看不到昔日的繁華和人丁,另一棟就沒能好好修繕和維護,只剩下板垣殘壁,門楣也掉了半截,門環也難覓其蹤,也許古宅演繹的依舊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世事變遷,有條巷子里依舊豎這一個拴馬樁,想必此地之前必是官宦鄉紳的宅院,好比現在家裡的私人停車場,平苦百姓家裡大約不會有此類東西吧,河邊還保留着一座不可移動之文物———民國時期的倉庫,門口正對着河,碼頭石階保存完好,這裡也算是江浙滬的重要交通樞紐,沒有汽車的時代這裡的熱鬧可想而知,多少貨物在這裡吞吐起運,多少銀兩匯通收納期中。舊時代的廟會這裡自然是繁榮之極。

  廟會的主題自然是拜佛還願,香客穿梭趕場,好不熱鬧,逢橋必拜,哪怕現在很多橋邊已然沒了廟的蹤跡,一個燭台,簡易製作的沙袋蒲團,香客依然虔誠稽首跪地,有廟宇的地方更是摩肩接踵,香客成批遠道而來,燒一炷香,叩一個頭。心中便瞭然慰藉。

  廟會還有一個主題便是商品的交易。為燒香而來,自然最多攤位擺的都是紙炮香燭之類,接下里就是農具再到衣食起居,倒也玲琅滿目。很多遠道商販像是得了信,驅車前來,借地做起了大大小小的生意,百姓也都在這些天來買些必要的東西,那種熱鬧倒不覺得商業味很重。而是帶着一些淳樸。都是些臨時搭建的攤位。路兩邊一字排開,逶迤延伸,是很有些氣勢。就這麼幾天的喧鬧,廟會過後延續的還是安靜祥和小橋流水般的平常生活。寺廟的誦經和晨鐘暮鼓伴着附近兩所中小學的讀書聲。分明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的靜謐。

  看着朝拜如雲的香客,我在揣摩他們的心思,許些什麼願?祈些什麼福?是些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的百姓,還是虔誠的善男信女和與人為善的宗教弟子?又不禁想問佛祖:你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么?為什麼享受着人們的供奉和膜拜?你知道功德香里的香火錢都用在了哪裡么?

  其實,生活需要的不是我們對佛祖的獻禮,而是我們時時刻刻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