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長在鄉村的人來說扁擔再熟悉不過吧,很多人家都有那麼一兩根,主要用來挑挑水,在農忙時用的最多了,帶上倆個穿繩的籮,細細的挽在扁擔上,到田裡去跳稻子。當盛上滿滿的稻穀時,只見那扁擔被壓彎了好些,一步一步的走着,惹得那扁擔直咯吱咯吱的叫。
在我老家,扁擔多是用竹子製作的。選上一塊韌性較好的竹子,用篾刀由上往下整齊的劈成兩半,因竹子材質較好,只要稍稍仔細些便能劈的很平整。劈好的竹子用篾刀在兩邊修成塔字行,稍稍帶些鉤槽——便於繩子能挽上。然後在竹子的裡面把那一節節打通,邊緣用砂紙磨平,這樣一根扁擔便做的差不多了,只差最後一步。在門前點上一堆禾草,把扁擔放在上面微微的烤上一會,再拿出來試着把它壓彎些以便使它有很好的韌性,不至於被貨物壓成倆段,如此反覆幾次,就差不多了,最後用抹布稍稍擦拭,一根扁擔便做好了。
記得以前在家總要做點活兒,挑水便是很尋常的事了。農村的人們起的很早,天剛亮便都起床了,家裡的主婦們要忙着做早飯。這時的我總會把挑水的活攬下來,帶上扁擔,拎上兩個水桶便出門了。那時的村裡人都到田邊的一口老井裡挑水,至於這口井有多少年了我已不得而知了,只知道這井裡的水有一股甘甜,泉水清澈、明凈,尤其是夏天,更加清冽。此時的井邊已有一些人了,都是早起的村裡人。等我裝完水時,天邊已浮現了一抹紅霞,不一會太陽正從那升起呢!那時我就十四歲左右,所以挑不上滿滿的,一挑起來就壓得肩膀生疼,一路晃晃悠悠,惹得四周鄰居直笑,那肩上的扁擔此時也附和着。抬頭一望,遠遠近近都是挑水的人,和我一樣,肩上的扁擔也壓得吱吱作響,只是他們的步伐有力,應是長期這樣練就的吧!
轉眼一望,已是六月,家家戶戶都在田間勞作了,放眼一看,田埂路上都是挑着籮的人,厚重而略顯彎曲的扁擔一上一下的晃悠着,定眼一看,原是籮里裝滿了滿滿的稻穀。田埂上忙忙碌碌的人們,你來我往,透過刺眼的陽光都可以看到他們臉上那濃濃的笑意。一陣風來,帶着他們穩健的腳步聲和肩上扁擔咯吱——咯吱的聲,慢慢的遠去了。
今年過年回家的我,在家裡的角落裡發現了那根扁擔,於是想做着挑水的活,不曾想,當裝上滿滿的水歸來時,啪嗒一聲,扁擔應聲而斷了。原來村裡現在基本都不用它了,挨家挨戶都打了自家的水井,不用挑水了,而田裡的稻穀也有車子運送了,慢慢地它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只在那偏狹的角落裡靜靜的立着。於扁擔而言,幾年都不用,它的韌性幾乎都沒了。拿着那斷成兩截的扁擔回到家中,我把它粘好,依舊放在哪個寂靜的角落,算是對自己的慰藉吧!
流年歲月,隱沒多少事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