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悠悠、碧水青青,坐在老榕樹下,聽溪流潺潺、沐鄉風徐徐,觀小橋流水,聞鄉里鄉音,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古樸的景色使人流連忘返! ——引子
知道雲水謠的名字,是因在廈門黃厝海濱公交車站台候車時,看見的一份旅遊宣傳海報。海報,還配發了一幅宛如江南水墨,又似桃源仙境的插圖。先前,只是嚮往着看看與海親切的鼓浪嶼,而對其他的閩南風光亦是沒有任何的感覺。雲水謠,誰起的名字?很美的意境,衝著這美麗的名字,我決定去雲水謠走一走、瞧一瞧。
聯繫了雲水謠景區雲水客棧的簡老闆,約定好住宿時間。適逢聖誕節的平安日,早早的起來趕車,一個人去驢行雲水謠古鎮。
客車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經過數個小時的車程,從喧囂的城市到達寧靜的山鄉古鎮:土樓—雲水謠。踏出車門的瞬間,清新的空氣和着泥土的氣息撲鼻而來。竹海、樹林、山澗、溪流,一片片青綠的茶園、一畦畦蔥蘢的菜地,還有一叢叢的香蕉樹、一隴隴的紅甘蔗,時而飛舞的鷺鳥,林間悅耳清脆的鳥鳴聲,伴襯着土樓、人家,盈盈地映入眼帘,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
雲水客棧的簡老闆,早已在約定的下客處等候我的到來。一見到我,笑容可掬且熱情地與我寒暄着,然後帶着我去他家的客棧,安排好住宿的客房。再之,就落座茶几前,喝他家自己種的鐵觀音春茶,剝食炒熟的土特產小板栗子。在閩南,福建人喝茶都很有講究的,傳承着一種茶道文化,謂為:功夫茶。泡茶小憩后,就被叫去用午餐。餐桌上,擺好了老闆娘精心烹飪的幾道家常菜。簡老闆一一給我報說了菜名:酸菜冬筍,薑絲燜溪魚,青筍燉烏雞,鹹水鴨,還有一碟重慶涪陵產的榨菜麻辣三絲。簡老闆說,因為我是四川人,喜歡吃辣,就擔心我吃不慣他們這裡的菜,不合我的口味,所以專門去買了榨菜來開胃。可見主人家對遠到而來的客人的那份熱心,以及細心細膩照顧周到的情誼。
吃過午飯稍作休息,簡老闆安排他的侄女臨時客串導遊的角色,領隨我開始了遊覽景區的行程。從客棧出來,走過一段田間小道,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懷遠樓。懷遠樓,簡氏家庭住宅,土木結構、圓中有圓、樓中有樓、風格別緻。其始建於清朝宣統年間, 牆體至今光滑無任何剝落, 是建築工藝最精美並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它坐北朝南,佔地1380多平方米,高14.5米,直徑38米,共有四層,每一層有34間屋子,東西南北各有木製樓梯上去,每層樓道相通,樓道也全是木製結構,採光條件都很好。大樓外牆頂層出挑建有四個瞭望小樓台,樓基是用巨型鵝卵石和三合土壘築,高達三米多,站在大樓外牆邊,把臉貼着牆向上看,能看到樓基下圍小,中間大,上層又逐漸縮小,好象橄欖狀。樓內屋子的開間寬3.1米,進深3.5米,木板樓板,靠外牆邊有小方窗,整個房間小巧玲瓏,乾乾淨淨,每個房間里都放有一個加蓋的桶子,是用來方便用的。站在樓道上,透過優美的弧形樓檐,可以看到樓外的遠山與藍天,會讓人覺得人與自然竟是如此的融洽。
懷遠樓只設一個大門,大門頂上繪有八卦,八卦下方是大大的“懷遠樓”三個大字,大門兩側還有裝飾花俏的四個大字“福祿壽喜”。走進大門,裡面有一個大天井,環形走廊左右兩側分別有一個拱頂側門,右側門上大書“玉樹”,左側門上大書“寶田”。大門正對面便是內環樓“詩禮庭”,大門至詩禮庭的通道兩邊,分別有磚牆把大天井分隔。詩禮庭為磚木結構,面闊三間,是抬梁式五鳳樓,大門上書“詩禮庭”,兩側對聯:“詩書教子治謀遠,禮讓傳家衍慶長。”詩禮庭的大門兩側、圍牆上鑲嵌着做工極其講究的帶有通花圖案的四方琉璃磚,背後與土樓之間也以磚牆隔出一個小天井,跨過小天井,迎面就是樓中樓“斯是室”。“斯是室”為精巧秀氣“四架三間”上下堂建築,佔地190平方米,旁邊建有一水井,室內雕樑畫棟,古樸天然,也是簡氏家族子弟們讀書的地方,書卷文房氣息甚是濃郁。廳堂上懸挂着刻着蒼勁有力的行楷“斯是室”三個大字的橫匾,兩邊柱子上有副對聯,上聯是“斯堂詎為游觀計敦書開耳目”,下聯是“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課兒孫”。兩邊屋架斗拱上別出心裁地裝飾着木刻書卷式飾物,另有鐫篆書溜金對聯“月過花移影,弄聲風來竹”;“琴書千古意,曉春花木心”。站在上廳往回看,進門口的反面上懸挂“助我義師”滏金匾,據說是民國將軍何應欽所題。
離開懷遠樓,前往中心景區雲水謠。一條幽長的,布滿鋪就鵝卵石的小道呈現在眼前,這就是雲水謠古棧道。於是,脫下鞋襪拎於手中,赤腳踏行在石頭上,親近體驗着大自然給予的最溫馨最柔和的按摩。村民們房前屋后的茶園,茶樹上還吐露着清新雅緻的茶花。一條清澈的山溪,一路盤曲逶迤的流淌,到了此處也舒緩開闊起來,貫穿起一個個村居與土樓。溪流的上游有和貴樓,下游是懷遠樓,兩座樓與中心景區雲水謠的距離大致相等,走路估計需要二十來分鐘的樣子。溪邊多是山竹,也有芭蕉、蘆葦以及叫不出名的水草植物,這些原生的草木共同編織了溪畔豐腴的綠。溪水,潺潺歡動,時時回漩激流,時時又寧波積潭;溪中,卵石嶙峋,水鴨遊戲,可道妙趣天然。佇立溪邊有着千年樹齡的棵棵古榕,滿目的綠很有造型感,伸展出的一些根枝盤根錯節如虯龍深扎溪水中,樹身偉岸蒼勁要幾個人合抱才能抱得住,抬頭仰望巨大的樹冠綠葉濃濃繁茂蒼鬱 ,溫情地撐起夏日的南風、晚間的月色,靜默中浸透着神秘與蒼茫的意象。
雲水謠,實際上就是一個山鄉古村落,村落中,溪岸旁,榕樹下,古棧道交叉穿梭;茶館、商鋪、木板橋、還有那一部古老的水車,還有那一座飽受風雨侵蝕的古橋錯落其間。這個地方位於漳州市南靖縣長教山區,因一部改編自張克輝先生原著的愛情故事片《雲水謠》,在此取景拍攝的緣故而改名為:雲水謠古鎮,其先前的名字亦是叫作官洋。
你看,一座青磚老屋傍溪而立,屋後幾級石階,石階上是一個土坪,住着寥寥的幾戶人家,一個老者倚坐在一棵千年的古榕下,還有那一部古老的水車,一條卵石小徑,一個個橫卧溪間的水步石,此景卻是別樣的自然風致,亦是一幅素樸的水墨畫。
你看,兩位少女捲起褲管,在清清的溪水中,撲騰着少女的浪漫,然後坐於岩石上,揮灑着她們銀鈴般快樂的笑聲…… 這綿綿不絕流淌的溪水,彌散着一種鄉村濃濃的洒脫逸人的風情。
於是歇坐在溪邊的竹林下,聽閑來無事的鄉民,娓娓講述這裡從前的盛況。古鎮也有一條熱鬧的小街,排列着理髮店、五金店、小食店和茶館、雜貨鋪等等商鋪。關欄店鋪的門,依然還是一塊一塊已經風蝕褪了漆色的那種鋪板,上面還依稀殘留有“毛主席萬歲”的字樣。店前的溪灘上,有一片圩址。鄉民說,這是昔日趕集擺攤的場地,四鄰八方的鄉民都匯聚到這裡,那時街上、橋上、溪邊,全都站滿了人,賣草藥的,賣草鞋的,賣掃帚的,吆喝起伏,人聲鼎沸。
踏步台階,走過一段窄陡的上坡路,便是到了雲水謠的土樓會所。土樓會所是一座偌大的院落,正門對着一座飽經風雨侵蝕的古橋,橋從窗前的樹影里,橫跨過潺潺溪流,沒入對岸的灌木叢。橋,是那種青石做的石拱橋,青褐色的橋墩上,爬滿了濕濕的青苔,凸顯歲月風塵的刻痕。會所的左邊,有一堵高高的土樓殘牆,簡老闆的侄女講,修築土樓的泥牆裡,還含有紅糖、糯米、雞蛋和木片。在這裡,凝看殘斷的牆,是斑駁、悲愴的,更有一種厚重的滄桑、無聲,卻又震聵心犀,赭黃的頹色亦是舉起一面歲月的旗幡,讓所有來這裡的旅者,不由的會有一種揉入的遐想,想到這殘垣的斷牆裡面,隱藏着那些神秘的有根的故事。會所右邊立着雕花石柱和一棵碩大的古榕,再往右是水洗石圍築的籬笆牆。籬笆牆裡面種着一隴紅甘蔗,甘蔗林後面有幾戶人家,這是多麼親切的場景。紅甘蔗,我最愛啃的農作物,看着那棵棵的紅甘蔗,滿心的喜歡且是誘人的,心底彷彿慢慢地涌動起濃郁又甜甜蜜蜜的甘蔗味道。同時,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及童年時候的一段做偷兒,去偷人家紅甘蔗的趣事來。
那是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天放學回家,和三個小夥伴去學校不遠的河灘去撿石子捉螃蟹玩,路過一大片甘蔗林時,看見那些紅紅的甘蔗,饞得我們幾個小傢伙只冒口水兒,於是,互相慫恿着就悄悄的鑽進甘蔗林里,干起了小偷兒做的事。還沒有把甘蔗折斷啃在嘴裡,就被守蔗林的老大爺發現了,於是,就和大爺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在甘蔗隴里鑽來鑽去,追趕我們的大爺累得氣喘吁吁的,坐在地上大口的喘着氣,也沒有捉住我們幾個饞嘴的傢伙,只有作罷,任我們四散的飛也似的逃跑掉。
再看構成這閩南農家味的庭院,都是人們眼裡很土的東西。庭院內外的地上,全是鋪嵌的大大小小的鵝卵石,那些花紋是以一盆盆栽觀景木為中心點,然後向周邊四處擴展開去。庭院正中的一面牆壁上,也是用鵝卵石磊砌成的南靖土樓模型,就是那個著名的田螺坑土樓群。東西兩廂長長的上下兩層的老式木結構的房子便是客房,紅磚地板,木窗木門,鏤花窗欞有點古色古香的蘇州園林味兒。客房是以土樓的名字命名的,全是那些已成“世遺”的土樓。 還有諸如院中的那口古井、三兩棵古木、兩盤石磨、掛在屋檐下的幾件棕衣、石磨盤邊上的那口水缸,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還有庭院門樓那原木楫成的木柵。這些農家生活的物件,這些很土的東西現在已是今非昔比,身價超過了原有的百倍了。據小簡介紹說,單單院中那棵虯曲的三角梅古樹就值很多錢錢呢。
沿着溪岸古道繼續前行,邁上橫跨山溪的木板橋,穿過湍急的溪流,經過還殘留着絲瓜藤的架子和兩邊長着香蕉樹和農作物的屋舍,我們來到了和貴樓。與懷遠樓相比,不同的這是一座方形的土樓。和貴樓,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樓里個頭最高的,堪稱土樓中的“世界之最”咯。它建於清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整個大樓高21.5米,共有五層,每層有28個房間,樓正中開一個大門。穿過高大的大門進入樓內,環視四周,五層的建築全是木製結構,精巧而漂亮,東西南北四方各有樓梯上下。大門正中央圍有一個小樓,這是家族子弟讀書的私塾,置身其中,彷彿有朗朗書聲。更為奇特的是和貴樓建在一塊沼澤地上的,據說當初選址建樓,開始並未發現這是塊沼澤地,樓建了一層時,突然間整層樓像沉船一樣,慢慢地下沉到了爛泥地里。建樓的簡氏族人們無可奈何中並沒有放棄建設,而是發揮出大家的聰明和才智,在下沉的樓牆上打下了100多立方米的松木排樁,來解決處理且加強地基的穩定與牢固性,然後在開始夯牆,花費幾年的時間、人力及巨大耗資,建起了這座五層高的土方樓。兩百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和貴樓依然固若金湯、安如泰山,一直沒有出現過下沉或者傾斜,仍舊巍然屹立。其四周牆壁上的那一道道泥土裂縫,彷彿就是在無聲的告訴着來往的人們它所經歷的風雨承載的歷史。如今,你在樓中學堂的小天井用鐵絲往地里插,一口氣可以插入5米多深,拔出鐵絲,則可見上面有爛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上面跺跺腳,天井中整片的卵石便會漣漪般震動起來。和貴樓還有一奇呢,即樓中私塾的兩側各有一口井,兩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的。雖同屬一座樓內,左邊那口井清澈見底水質甘甜,井中幾條紅鯉魚翩翩遊動有如精靈,而右邊那口井卻污穢發黃,渾濁不堪,亦被稱之為“陰陽井”。
就要離開古鎮了,踏着石砌古道,望着碧溪倒影,潺潺的流水聲,輕輕的鳥鳴聲,陣陣吹在林間的風聲,配以水中鵝鴨的漫遊嬉戲,溪邊古老水車的咿呀轉動,再和着踏步古道如按動音鍵般流淌的韻律,奏響出一曲醉人的“雲水謠”。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古樸、自然、安祥、秀美,置身如此,情馳神往,讓心靈陶醉在天然美的音韻之中,沉浸在自然天成的水墨畫里;雲水謠是柔軟的,就像天上流動的雲和地上流動的水,緩慢而安靜地流淌到心靈深處。也許雲水謠就是一個驛站,經過的人或流過的水,無不想在此駐足憩息。這裡沒有匆忙行走的腳步和躁動不安的情緒,那種遠離囂塵的寧靜與安詳,是這樣的從容與閑適。可以拂去心靈上的許許塵埃,可以找回自我的本色和純真,這種愜意的感受是經年累月生活在城市裡面的人無法體會到的。古鎮的水,流淌在古樹扶疏的樹影里,如同那褪了漆色的鋪板,還原了它原有的簡單與古樸,只留下一種歲月沉澱之後的沉靜。古鎮的土樓,千百年來就這樣枕着日夜不息的溪水,守望在歲月的煙塵里。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命名也寓意雋永意味深長,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的剪影,數十戶幾百人同住一樓,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團結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我越跨過一個又一個的水步石,徜徉在古鎮雲水之岸,看着欲留終離的溪水,令我情思悠悠遠遠,悠悠然於雲水之間,陶陶然於天籟聲中,茫茫然於綠色世界里。眼前的這條卵石壘制的古道,隨着電影拉長的鏡頭蜿蜒地延伸向遠方,在夕陽的餘輝中,閃鑠着一種沉溢蒼芒的光環,彷彿聽見歲月的風塵里,那穿越時空的記憶間遙遙傳來古道瘦馬的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