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生活隨筆>老伴廚言小札

老伴廚言小札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1、老伴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一講治大國之不難,二講烹小鮮之不易。

  2、老伴說:君子遠庖廚。這話讓人不舒服,好像君子就該坐在廳堂上等着吃。不過讓人聽了不舒服的話總是有它有理的一面,這句話的道理就是,廚房和廳堂在我們生活中是兩個不同的區域,廳堂里清潔雅靜,而廚房裡煙熏火燎,殺氣騰騰;廳堂給人一種體面,而廚房是手忙腳亂,是一片混亂,就應該遮蔽起來,應該讓客人看不見。

  3、老伴說:在“吃”這件事上,人應該有一點“矯情”。人要一點不“矯情”,就會比任何吃來吃去的動物都可怕。

  4、老伴讀了《隨園食單》,說:袁枚是個好吃之徒。但一般好吃之徒未必能親掌庖廚,正如球迷無數,真能下場踢球的終究不多;然而,我看袁枚倒是個既吃得又做得的文人,因為書中所列菜式之做法是非親力親為能曲盡其妙的,決不是屬於紙上談兵的那一種。

  5、老伴說,寫吃、談食,是風雅事。現如今,“飲食文化”昌隆。我以為,飲食中的“文化”並不是挖空心思去吃,第一要義是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有些事做了不體面,就不做,做事自己心裡一定要有一把尺子,有一套價值觀。電視上有個節目,說是要弘揚老北京的小吃,兩個主持人竟是挨着攤子餓死鬼般吃過去,最後面對着鏡頭翻白眼,難看死了。這也叫“文化”?我看,這是吃飽了撐的。廚下無君子因為堂上是小人。飲食要有文化,首先吃的人要有文化,然後做的人才會有文化。

  6、老伴去了一趟日本,感慨良多,尤其對日本人的吃。她說,日本人飽食終日,竟然把飲茶的過程提煉成向哲學靠攏的茶道,有點在清風、明月、插花與器皿中求真理的味道。

  7、中國人吃飯,吃的是概念,吃的是文化,吃的東西就是要追求藝術效果,要美。一當鑒賞起食物的“美”來,幾乎調動了身上的所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想象),對食物的“色、香、味、形”,必須作全面的考核。文化其實比油鹽醬醋、姜椒蔥韭要緊的調味品:灑那麼一點點文化味精,你就能吃出別樣的感覺。

  8、老伴說,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喜”字(是中國人人見人愛的一個字),而吃飯便是最能烘托這種喜氣的一樁事:一派喜氣洋洋,吃客高興,東道主滿意。吃飯,在中國是最日常的儀式,最密集的節日。

  9、老伴認為:西餐折射私有制的影子,各自為政,管理好自己的盤子――使用刀叉則是為了便於利益的分割;中餐體現最樸素的共產主義: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人人皆得一杯羹,中國人圍桌而聚,繼承了原始氏族公社的遺傳基因。

  10、中國人的飯桌是最具凝聚力之所在,四海之內皆兄弟,美食同吃,有福同享,天下大同也。

  11、老伴喜歡琢磨一系列特色菜名:水煮鱔魚、烤乳鴿、油炸花生米、小蔥拌豆腐、酸菜魚、辣子雞、冬瓜連鍋湯、麻婆豆腐、夫妻肚片、梅菜扣肉、素什錦、炒三鮮、白斬雞……,她說,只要一念叨起這些菜名就會立即使她聯想到生動的詞牌:水龍吟、鷓鴣天、卜算子、念奴嬌、漁家傲、賀新郞、西江月、水調歌頭、虞美人、滿江紅、鵲橋仙、沁園春、青玉案……她說,有朝一日開餐館,就開一家詞牌餐館。譬如將水煮鱔魚改稱為水龍吟,將烤乳鴿改為鷓鴣天、將油炸花生米改為卜算子、將小蔥拌豆腐改成念奴嬌……

  12、老伴說,蘇東坡一生有兩大功績:一是在杭州造了條蘇堤,二是為中國的飲食文化貢獻了“東坡肉”。說白了,“東坡肉”就是我們做的那種“紅燒肉”,老蘇為這碗“紅燒肉”是充當了近千年的“形象大使”啊。

  13、老伴說,我們家鄉都是吃狗肉的,甚至將“諸暨狗肉”推為一種地方特色名餚。而歐美老外卻不吃狗肉,這倒並非有什麼法律約束,純粹是感情上的:他們一直認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你能向忠實的朋友動刀嗎?老伴以為,這似乎未免顯得有點“心太軟”甚至有點“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