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生活隨筆>聽相聲

聽相聲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我最早聽到的相聲作品應該是馬季先生的《海燕》、《友誼頌》等段子,記憶不是很深刻了,內容也很模糊了,那時候正值“文革”期間,沒有多少好的相聲作品,水平低,作品少,其實更主要的是,那時年齡還很小,欣賞水平也極其有限,不過是聽個熱鬧。單調的文化生活以及極端匱乏的文藝藝術形式,相聲以其詼諧幽默的獨特特徵,征服了觀眾,也吸引了我,喜歡聽相聲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並從此逐漸成為一個“相聲迷”。

  “文革”結束的時候,湧現出了一批相聲作品如《帽子工廠》、《如此照相》、《狗頭軍事》等,以揭批四人幫為主要內容,此時的相聲仍然與“文革”時期相同的,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藝術性仍然不是很高。

  後來隨着侯寶林等一大批老相聲藝術家被解放出來,傳統相聲作品出現在廣播里,《關公戰秦瓊》、《改行》、《婚姻與迷信》、《夜行記》等大大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需求,聽了感覺很過癮。也正是從那個時期開始,迎來了相聲藝術的春天。當時活躍在相聲舞台的演員有常寶華、馬季、唐文忠、侯寶林侯耀文父子及其搭檔郭啟儒、石富寬,還有姜昆、李文華、楊振華、金炳昶、高英培、范振宇、師勝傑、蘇文茂、馬志存、李伯祥、杜國之,王謙祥,李增瑞,李金斗,王永泉,笑林,李國勝等等。這個階段湧現出大批的膾炙人口的優秀相聲段子至今記憶猶新如《批三國》《釣魚》《宇宙香煙》《扔靴子》《勞動號子》《賣布頭》《扒馬褂》等。我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先後在張家口、保定等地現場觀看過蘇文茂,馬志存,范振宇,楊振華,金炳昶等人的演出。

  由於喜歡收聽相聲段子,所以常常是抱着收音機不停的調整波段,剛聽完這個電台,就又找到另一個電台播放的相聲段子,一天到晚聽個不停。聽的多了,每個相聲演員的聲音特色,表演特徵掌握的都很清楚。比如侯寶林父子的相聲詼諧幽默,並且擅長京劇的學唱,師勝傑的相聲學唱評劇很有功底,蘇文茂的相聲把握的不溫不火回味無常,姜昆李伯祥擅長柳活兒,高英培的《釣魚》高亢激昂。

  隨着人們對相聲藝術欣賞能力的提高,相聲藝術水平也有進步,新人也不斷湧現。僅從馬季的搭檔變化上看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最早馬季先生與郭啟如老前輩搭檔,《打電話》就是二人的代表作,後來先後與姜昆,唐傑忠,劉偉,趙炎等人合作,作為一代相聲大師,馬季的作品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馬季也培養了一批弟子,為相聲事業做出了貢獻。而且《地理圖》《百吹圖》《虎口脫險》《電梯奇遇》《紅眼病》以及楊義父子的相聲《獲獎以後》等作品水平已經也與初期作品有了質的跨越。

  相聲新秀牛群,馮鞏活躍在相聲舞台的時間也有二十年之久了,他們的作品《拍賣》《小偷公司》《點子公司》等作品也被觀眾喜聞樂見。

  電視曾經一度推動了相聲藝術的傳播與普及,人們由原來收音機收聽相聲轉化成電視收看相聲演出。相聲大賽,文藝晚會,慰問演出,紀念活動,甚至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文藝晚會,相聲都是重頭戲,有時是壓軸節目。但是,對於相聲這門傳統藝術電視究竟適合不適合相聲的傳播,目前已有爭議,結論為時過早。

  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講究門派,從小拜師學藝,從相聲藝術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七八代之多的傳承,從最早的張三祿、朱紹文等說起到張壽臣、馬三立大師已經是第五六代了之多了。我非常喜歡馬三立大師的段子,老人家的單口對口相聲可以說是相聲史的絕品《逗你玩》《買猴兒》《十點鐘開始》《講衛生》可以說是百聽不厭,算得上相聲不朽之作。馬三立先生的兒子馬志明也有《糾紛》《夜來麻將聲》《大保鏢》等一些著名段子。

  除了單口,對口相聲之外,三人以上相聲叫群口相聲。群口相聲段子近期作品應以馬季趙炎劉偉馮鞏等和說的《勢利眼》、《訓徒》、《五官爭功》,《以訛傳訛》具有代表性。

  傳統相聲是北方地區的語言藝術,北京天津等地是發祥地。過去在北京天橋打把勢賣藝的人群里就有相聲藝人在這裡表演,因此,相聲屬於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酒樓茶館也是相聲的演出場所,當時的相聲往往登不上大雅之堂,正是一些喜歡聽相聲的觀眾培養扶植了這門藝術,才得以使其流傳下來。

  相聲藝術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功課,講究是說學逗唱

  “說”也就是相聲術語中的柳活兒,講究是大段的“灌口”,需要演員口齒伶俐,記憶力好,不打磕,不頓嘴,無論觀眾坐在哪個角落,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送到觀眾的耳朵里。馬季的《地理圖》以及許多演員的基本功《報菜名》都有大段的柳活兒灌口。

  “學”指的是學蟲飛鳥叫,學方言,學大鼓,學評書,學京劇等其它藝術門類。講究是學的要不僅形似而且神像。

  “逗”就是相聲術語里的“包袱”,相聲演員演出,要有把握節奏的技術,什麼時候讓觀眾發笑,怎麼控制住園子里的場面,靠得是就甩“包袱”。甩“包袱”也就是抖笑料,聽相聲,演員要想辦法把觀眾逗笑,觀眾不笑,不能稱其為相聲,最起碼不是好的相聲作品。

  “唱”也是相聲藝術的一門功課,指的是唱“太平歌詞”,這是相聲的本功。其它的唱都是學唱。作者聽過的太平歌詞唱段,唱腔婉轉纏綿,韻調獨特,雖說不上優雅,但不失風趣,絕非低俗,唱好了需要功底,能唱尤其是能唱好的演員不是很多。

  隨着我國文化事業的改革,曲藝相聲藝術又一次有了突破。最近幾年,網絡的發展,從網上觀看了不少德雲社郭德綱于謙的相聲段子,感覺兩個人的藝術造詣深厚,不管是傳統段子還是現代作品,都很有欣賞價值。說學逗唱都有功底。郭德綱的太平歌詞腔是腔調是調,韻味十足。

  聽相聲是我多年的愛好,說了一些聽相聲的感受和經歷,所說的內容對於相聲專業人員來說是班門弄斧,但卻道出了一個相聲愛好者的一些心聲。期待着我國相聲藝術如同文藝百花中的一朵奇葩,開放的更加絢麗多彩。更主要的是,滿足我這個“相聲迷”過足聽相聲的這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