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餘,總喜歡瀏覽一些幽默笑話網站來放鬆心情,然而如今這些網站大量的對“學校”的調侃、諷刺甚至是曲解着實讓人寒心和痛心,在這些調侃中,學校早已成了一個集合瞭望而生畏、哭笑不得等諸多特點的“魔怪”與“奇葩”,於是我們不禁要問“誰讓學校成了‘魔’”?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這些“笑話”是如何形容學校的。“所謂聽課就是‘去了也不一定聽,聽了也不一定會,會了也不一定考’”、“買菜用得到微積分嗎、和爸媽說話用得着英語和文言文嗎、買瓶醋需要知道醋酸所佔的比例嗎……(所以學了也沒用)”更有甚者發起了無數類似於“想把學校炸了的同學點個贊”這樣的投票,而這些“笑話”幾乎都是獲得點“贊”無數、點“踩”無幾,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所謂學校就是一個“一幫‘變態’的老師教些沒用的知識、逼着學生像‘犯人’一樣穿校服並在背後罵學校和老師、應該炸掉”的地方,這樣的詞彙為我們構建出的畫面怎是一個獲取知識的“天堂”,這分明就是一個害人匪淺的“魔窟”,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在教育和求知這個問題上,無數先賢曾為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論證和解讀,然而今天的我們對這些常掛嘴邊、“貌似熟悉”的至理名言卻並沒有認真的去思考和實踐,這才使得我們的教育上演了種種悲劇。正如笑話中所描述的那樣,如今有太多的學生抱怨“知識太多”、“學習太累”,正因為這種巨大的壓力才會讓他們以“學了也沒用”這樣的理由為自己開脫,以此來獲得暫時的偷懶和“休息”,而這種壓力帶來的疲倦、厭煩和逆反讓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們把譴責、發泄甚至是謾罵的矛頭直指學校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與其說學校和老師是“悲劇”的製造者,不如說他們是“學習壓力”的替罪羊,換句話說,學校和老師從來就沒有錯,“錯”的是那個給學生帶來壓力的“知識”,老師和學校所承擔的責任和任務只不過就是把那個“該死的”知識“強壓”給學生,他們如果不能認真的完成這項令許多學生“不爽”的任務,那才是應該受到譴責的失職,至於“穿校服”、“準時熄燈睡覺”這些“死板”的規定不過是想讓學生在良好的制度下更高效地去學習那些“該死的”知識。如此說來,我們的學校錯在何處?恐怕沒有,錯的應該是那個該死的知識。
知識果真“該死”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不會錯,知識不“該死”。關於知識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沒有任何的發言權,也不必多說什麼,相信每一個接受過教育的人都會感激知識為自己帶來的快樂和財富,所以我們才願意將一生的經歷奉獻給求知。(這裡不妨多說一句,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絕不僅僅局限於閱讀和瀏覽,我們願意與他人進行交流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對新鮮知識的渴求。)想要擁有豐富的知識,就必須要為之付出艱辛和努力,只有不斷地、反覆地強化記憶才能使書本上那些前人的經驗成為我們的財富,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需要我們用恆心和毅力去堅持的,知識從來就不具備“強制”和“壓迫”這樣的屬性,是人們自身存在的遺忘才使得我們不得不去通過反覆記憶來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如此看來,我們“厭惡”的那個叫“知識”的傢伙似乎也沒有錯,所以我們才想要去獲取它。那我們不禁要問,在這個我們與學校的隔閡中,到底“誰錯了”,才導致我們把學校和魔窟進行了等同?
在這個問題上,我的看法是:錯的是那些打着“引起讀者共鳴”旗號又不能對讀者價值判斷做出正確引導的媒體(比如這些轉載笑話的網站)。任何事情都難求完美,見仁見智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如何客觀的解讀生活中的現象、將一種正確的價值判斷推廣給受眾是一個傳媒機構需要承擔的責任,如果媒體不能完成好這個任務,那是一種失職。
學校不是魔窟,學習總是艱苦與快樂同在,擺正我們的心態、以一種發現的眼光去學習和思考,我們才能做到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