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讀書隨筆>風華絕代之善沽者藏

風華絕代之善沽者藏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秦國求賢令一石擊水,引來山東士子紛紛入秦,法家名士衛鞅便是其中之一。

  入秦之初,百里老人希望通過友人舉薦而使衛鞅及早涉政,以免去其間不必要的奔波周折。不料,老先生一番美意竟被衛鞅婉言拒絕。大道貴公。其坦蕩磊落的大陽精神令後世鑽營舞弊者汗顏。待見到秦君以踏勘秦國山川民情來考校士子的任職能力時,衛鞅感佩秦公行事之周嚴樸實,不務虛華。此所謂見微知著。

  與秦公三會而述治國長策,首說以王道德治,次之仁政無為,最後才端出其看家貨色——法家強國。以鞅之犀利明快,何不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反而避實就虛委婉迂迴? 曰:所圖者至大,所行者甚艱。

  戰國初期,經過李悝變法后的魏國,其綜合國力已躍居列國之首。至中期,群雄紛爭,名士輩出,第二波變法浪潮驟然湧起,已成為歷史必然。從強國範式上講,魏國範式,在於財貨甲兵之強;齊國範式,明君吏治之強;楚國範式,山河廣袤之強。然而魏齊楚三國變法之不足處在於,只強一時,不強長遠。如此邦國起伏震蕩不定,無法長期凝聚國力,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就其變法之深廣度而言,不可與秦國同日而語。

  商鞅變法,大要有五:廢井田、開阡陌,肯定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中央集權,建立郡縣,編製戶口;獎勵農耕,發展經濟;“平斗桶、權衡、丈尺”,頒布標準度量衡器。其中,僅以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一則,已深刻觸及世族利益,招其怨恨。《史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由此可見,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之所以艱難受阻的真正原因。

  首見秦公與朝堂,元老世族聚集,倘若直言快語擺明變法宗旨措施,廟堂嘩變,臣工元老必合力反對。屆時變法意見尚未統一,而變法之啟動實施已成泡影。秦國變法不是虛應故事,元老世族樹大根深,所以要文火細蒸,從而給國君以梳理周旋的機會,給貴族勢力以接受平復的時間。衛鞅以傲慢神色、浮誇手勢說之以迂闊之論,使得朝臣由驚異到不屑,秦君以國事繁巨為由拂袖而去,友人景監恨鐵不成鋼以致破口大罵。凡此種種,皆在探察一國廟堂,審視變法大局。朝臣驚異,在於德政王道與強秦之路南轅北轍,其所鄙夷不屑者,如此雕蟲小技也敢班門弄斧,真箇不自量力。國君慍怒,足見其對強國正道極其渴求。經此一探,大局已明:老秦人渴望變革圖強;老秦人樸實厚重不尚空談而務求實效;廟堂議事沒有公然尖銳的對立挑釁,老秦人擔得來輕重。如此邦國,變法大業必能起步。

  二會秦公,在於閱人。身為一國之君,孝公所圖者何?鞅說之以小國寡民男耕女織的無為之道,誘之以國君名動天下。秦公斷然呵責:“身為一國之君,不念國破家亡而只顧漁獵一己之名,還妄談什麼治國大道!”兩人再次不歡而散。衛鞅深感欣慰者,秦公以國事為重,正是天職所在。景監氣惱之極,衛鞅以“懷揣稀世珍品者當先示劣貨后出珍奇”的論斷使其信服。故曰:善沽者藏。

  以秦公之明慧宏闊,應該說,他已經洞曉衛鞅的良苦用心,君子成人之美,只好將計就計。於是,就有了兩人的第三次會面。

  秦公沿渭水西巡,兩人於船艙敘話。至此,法家名士終於撥雲散霧,顯山露水。於是,就有了全劇文氣最為充沛的經典台詞:

  關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為何在秦這數百年卻荒蕪薄收人煙稀少?渭水湯湯,在秦無險,可謂天賜佳水,可為何秦居渭水數百年卻坐失漁鹽航運之利,府庫財貨日見空空?老秦人樸實厚重,尚武之風深植朝野,可為何秦國就沒有一支攻必克、戰必勝的強大新軍?守富饒土地而貧窮,擁強悍之民而兵弱,居山川形勝而淪喪,就在於秦國沒有形成綜合混一的強大國力......

  兩人相談甚歡,以至取消西巡轉回櫟陽,一抒胸中塊壘。

  昔日辯士張儀被楚相鞭撻數百,而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幽默詼諧的背後不難看出,對於辯士,口舌就是他們揚名立業的利器。伴君如伴虎,說之得當,可抵百萬雄師;輕言顯擺鋒芒畢現,則禍從口出。後世如楊修者,恃才放曠,漫言犯忌,終招殺身之禍。鬼谷有言:口乃心之門戶,不可不察。身為名士,這也是衛鞅說秦時代的職業壞境。

  大爭之世,凡有血氣,皆有爭心。一介布衣士子能和國君虛與周旋,在於其對自己所學所持自信甚強。觀今之學子,競聘面試時,或低眉順眼傾說自己所長所能,或急吼吼直奔主題,索問薪金待遇。惶急如漏網之魚者,在於無所操持。自信尚難,何以信人!君子之心似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故有衛鞅三次索見以剖明心跡;然君子之才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故有其委蛇應付以投石問路、審勢度人。世事皆虛實相生環環相扣,臨大事而能如此作為,方可用之不勤,以至於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