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總統府大門都不陌生,在許多歷史紀錄片中都見過。這座西洋古 ^ 式大門建於1929 年。原先,門是木結構傳統衙署前的轅門,后嫌其氣勢不足而改建。門樓仿古羅馬風格,有八根圓柱。這是一座兩層半的建築,一樓為門房、衛士室,二樓為衛兵宿舍,樓頂為升旗平台。1948 前,門前正中懸挂“國民政府”大字橫匾。1948 年後改用木製包金箔的“總統府”三個大字,1949 年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后被摘下。
進入大門,兩側是類似朝房式的辦公室,中間為一個花草繁茂的院落。大門正對面是大堂,也就是我們說的太平天國天王府金龍殿舊址。天朝時這裡是“真神金龍殿”,又稱“榮光大殿”。當年,大殿粱棟塗金,飾以龍鳳,四壁彩繪極其富麗堂皇,是洪秀全大朝之地,曾國荃攻陷天京,大肆掠奪后,火燒天王府,但此殿卻奇迹般地保全下來。后曾國荃下令揭去紅黃牆瓦,剝去泥金盤龍和木雕,將其翻蓋為兩江總督署的大堂。民國時,這敞開的大堂是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場所。大堂內正樑上懸挂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紅底黑字匾。
穿過大堂可見一紅柱長廊直通庭院深處。
西邊為原總統府禮堂(清代總督署花廳),是民國時重大典禮的活動場所。如1948 年蔣介石、李宗仁就任“總統”、“副總統”的就職大典,外國使臣遞交國書,召開重要會議,舉行國宴等都在這裡舉行。
東邊為“清兩江總督署史料展館”,館名由著名清史專家戴逸先生題寫。兩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轄今天的江蘇、安徽南部的上海。在清朝,總督是地方最高長官,通常兼兵部尚書銜和右都御史銜,文官從一品,其職為“厘治軍民,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兩江總督始於康熙四年,管轄範圍僅決於直隸。
這裡看到的兩江總督署大堂是根據史料模擬陳設的。大堂為商討軍機和拜祀的地方。正中上方懸挂乾隆御賜當時兩江總督尹繼善的“惠洽兩江”額匾。兩側放置總督職銜牌,公案旁有兩把杏黃傘,這是封疆大臣出行儀仗中必不可少的。公案后屏風為朝陽、仙鶴和海潮圖案。大堂兩旁有一對聯:“雖賢哲難免過差願諸君讜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屬略同師弟使友行修名立方盡我心”,為當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所撰寫。其意為:就連聖賢人也有差錯失誤,我願下屬你們常針對我的不足提意見;我希望下屬如師弟個個功成名遂,我方安心。兩旁耳房,分文左武右,為休息室。
史料陳列館門上橫匾“清風是式”由乾隆所題,賜予總督於化龍。裡面介紹了1842 年以來近代史上11 位有影響的總督。分四部分內容,即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仿製西學和辛亥風雨。另外,對總督儀仗也做了介紹。
出廠兩江總督史料館向北,我們就來到天朝宮殿歷史文物陳列館,館名由胡繩題寫,分為天王宮殿(天王寶座)、天王書房和天王內宮三部分,是請蘇州古建專家和工匠依當年形制仿建的,並用模型向人們展現了太平天國時天王宮殿的全貌。展覽共分五部分,即定都天京、社會風情、興政建制,天京內訌和天國傾覆,系統介紹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12 年的興衰史。
現在我們就去總統府參觀蔣介石和李宗仁當年辦公的地方。經過走廊,來到一靜謐小院。這幢兩層小樓就是子超樓—國民政府的中樞辦公樓。
子超樓為西洋式樓房,建於1934 年,均採用進口建材興建。這幢小樓共耗費銀元十多萬元。1935 年底完工,1936 年開始啟用。民國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時間最長的是林森,他的字叫子超,所以將此樓命名為“子超樓”。1948 年5 月,蔣介石召開第一次國民大會,並被選為總統,故此樓又稱“總統府辦公大樓”。新中國建立后江蘇省有關機構曾在此地辦公。
現在我們就進入子超樓參觀,請大家依照規定路線向前走。
一樓是文書局(第一局),管七科一室。它由政府文官處管轄,後由總統府秘書長領導,主要管理中樞文告、政令和璽印、文印。
二樓朝北兩間為秘書長辦公室。秘書長管文書局、政務局、印鑄局、日常事務、重要文稿等。緊挨秘書長辦公室的是副總統辦公室—李宗仁辦公室。李與蔣政見相左,派系不合,故此辦公室形同虛設,李一直在傅厚崗官邸辦公。南面套房為蔣介石的辦公室,共有三間。一間為辦公室,臨窗有一巨形寫字檯,一張特製的皮轉椅,頂懸法國產的精美吊燈。辦公室東間為蔣介石的休息室,配有衛生間。西間為書房和接待室。
三樓是新復原的國務會議廳,正北牆上有一漢白玉條石,上有林森親筆書寫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橫額上有孫中山像和中華民國國旗。南面牆±是蔣介石着大元帥戎裝禮服像。屋頂有法國製造的吊燈,室內清一色長桌配高靠背皮椅。正中朝南是蔣介石的專席,此椅比其他的要大得多。國務會議組成人員一般為:正副總統、五院院長、當然委員和另設委員。每兩周開會一次,主要討論制訂立法原則、施政方針、軍政大計、財政計劃預算、任免官員和總統交議之事等內容。
各位遊客,處於總統府中軸線上的幾處景點就參觀完了,現在我們去西花園—煦園參觀遊覽。
前面說過,總統府的前身是漢王府。漢王指的是陳友諒之子陳理的封號,因這裡是朱元璋為他建造的府邸而得名。後來陳被遣送去了高麗。永樂一年(1404 年),明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也居於此,故又稱煦園。現存部分是當年漢王府的西花園,所以煦園也被稱為西花園。
滑康熙年間、曹璽、曹寅父子(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曾在設於煦園的江寧織造廨署任職。據一些紅學專家考證,《紅樓夢》中的許多場景,就取材於此。
煦園,佔1.4 公頃,可以分三個部分遊覽。一是園門前的小院;二是東半部以建築山石為主的園林,三是西半部以瓶狀水池為中心的園林。現在我們依次參觀。
東側外門原為歇轎處,門額磚刻“璇原”,內門額刻“飛黃”,均為清末兩江總督衙署原物。進入東側外門,是一個三角形的小院落,粉牆上洞開一園門,上額題“煦園”。別看它只是個小院落,卻是整個園林的“序”。園門上點明“煦園”,像是開題。小院高牆,有利於遊人收縮視線,從心理上做好細品慢究的準備,真正領略園林的“真諦”。小院中,高牆最為引人注目。高牆,是安全的需要,但從園林藝術而言,真正功用是遮擋,符合古人含蓄、不事張揚和財不外露的思想。為避免呆板,高牆的牆脊做成波浪形,稱為游龍脊。因其狀若雲頭,又稱為“雲牆”或“龍拱牆”。
園門呈圓形,稱為月亮門、月洞門或月門。透過園門遠觀園內景色,如對明鏡,意趣無窮。
小院左前方,有太湖石堆起的土台。上方的這塊湖石外形很像躍起的鯉魚,正合鯉魚跳龍門之說,不僅使小院頓生盎然情趣,還暗喻了生活富足、年年有餘、飛黃騰達等好彩頭。此石雖難與上海玉玲瓏、蘇州冠雲峰、玄武湖觀音石相比,但神韻獨具,也堪稱一絕。
從月門入園,大家慢走細品。左邊是一座由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山上有六角亭一座。此謂開門有山,入門見亭。有石階可登頂。假山有如影壁,用來隔景,可造成懸念,激發遊興。
假山的西北是“桐音館”。桐音出典於《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木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說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所以桐音即琴音。這裡又有一個故事,說俞伯牙撫琴,惟鍾子期聞而知雅意,有高山流水之想,俞遂引鍾為知音。鍾死後,伯牙因知音已逝,從此不再撫琴。所以琴音又引申為知音。故桐音者,知音也。這是主人款待知心好友的地方。“桐音館”三字為林散之先生題寫。
西南的一亭雙頂就是方勝亭,俗稱“鴛鴦亭”。這也是民國前江南惟一的方勝亭。方勝,又稱雙菱,指兩菱形相疊。亭基方勝,上為雙頂。遠觀似雙亭並立,近看卻一亭獨佇,小巧玲瓏,頗為別緻。飛檐翹角,如欲飛的鴛鴦,在枇杷和桂樹的掩映下,十分生動。樑柱間有很大的彩繪“雀替木”,這是清代建築的特徵之一。因其少用斗拱,為出挑檐,只得加大這種斜角支撐物。亭里可見一些龍風獅虎等動物形狀的刻繪。走進方勝亭,東觀假山上的六角亭,西覽水池中的不系舟,又是一處左右逢源的佳景。現在,我們來到了西花園西部的水池邊。水池形如巨大的花瓶,池壁所砌的青磚都是太平軍從明故宮城牆上拆來的。花瓶是中國的傳統擺設,是一種吉祥物。過去客廳案桌上必放置花瓶,取意為平靜、平安、平和、太平等。太平軍將水池砌成瓶狀,應是取平等之義。我們姑且稱其為太平池。也有稱為太平湖的,但因四壁都砌了磚,故稱池更為貼切。太子池的南北對景是不系舟和漪瀾閣,東西對景為喜上眉梢榭(又稱忘飛閣)和夕佳樓。
一座曲折的小石橋通往不系舟,入口處是太湖石疊成的門洞,依稀像一個繁體的“壽”字。這種疊石稱作相形疊山。據說是由疊山高手作為相士,他邊相,工匠邊疊,疊出的假山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這個“壽”字假山就是相形疊山的神來之筆。據傳,每走過這裡一次,可添一次壽算,久之就能長命百歲。
前面就到了不系舟。這是一座建於水中的石舫,故稱“不系之舟”。它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接皇帝南巡而建造的。船形若江南花船(一種遊覽時吃船菜聽小曲的船),肪下是青條石的船身,艙為木製,上覆卷棚瓦頂,長14.50 米,船頭寬4.63 米,尾寬4.56 米,棚高2.77 米。舫,俗稱旱船,一般分為三部分。頭艙俗稱紗帽廳,佔全舫的二分之一;中艙一隔為二,旁設木窗,供人宴飲觀賞;後為尾艙。不系舟分為前後兩艙,前艙以一套根雕傢具布置成客廳。全船木雕十分富麗堂皇。門楣上雕刻的蝙蝠、梅花鹿、山貓(獸)分別喻意福、祿、壽、其他還有牡丹、萬年青、仙鶴等,都是長壽富貴之意。石舫門柱上有木雕彩塑獅子兩個,額部有“王”字。匾額原為乾隆所題,已無存,現為書法家費新我左書。乾隆、洪秀全、孫中山等都曾於此休憩。江南園林中石舫較為常見,此處乾隆稱其為不系舟,又是何故呢?我們可以從唐太宗的一段話里找出答案。唐太宗告誡太子李治(高宗)說:“是以庶黎比做水,君王比做舟。水亦載舟,水亦覆舟。”就是說,要善待百姓,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可見,乾隆稱其為不系舟,是說自己的江山社稷穩如磐石。
沿着小石橋,我們來到太平池的西岸。位於池西的夕佳樓,雙層檐頂,二面臨水。取名夕佳,意為黃昏賞景佳地。夕陽西下,登樓而望,亭、台、罔、榭,無不光彩四射,水中倒影亦是搖曳生輝。夕佳樓圍以曲欄,名為“吳王靠”。因過去的繪畫作品中常見仕女臨水半倚,團扇輕拂,故又稱“美人靠”。
夕佳樓西的平台上有木廊可通,台上有一“五爪團龍壁”。壁為九塊水磨青磚雕刻而成,面北而立,極富動態,疑為天王府遺物。涼台旁接高牆,起伏似龍,上蓋龍鳳瓦當,極似龍麟。
在水池西南,有一四方亭,名為“望亭”。此亭上虛下實,上部為望樓,地勢最高,能俯視全園。下部為方室,即“印心石屋”碑亭。正中有一方磚壁,一面為二龍戲珠浮雕,另一面嵌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故里“資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圖”和陶澍呈給道光的謝恩奏摺。碑高48 厘米,寬155 厘米。
夕佳樓后廊壁上嵌有一碑,黝黑斑爛,稱“天發神讖碑”。它原為東吳孫皓“天璽記功碑”,因發現時即斷為三截,故又有“三段碑”之名。原碑是東吳孫皓天璽元年發現的,意為上天保佑江山穩固,孫皓因此將年號改為天璽。可惜孫皓這番裝神弄鬼並未能保佑他坐穩江山。此碑系宣統無年兩江總督端方複製。碑文用篆文筆法寫隸書,筆致蒼潤古樸;後代書家稱其如折古劍,如斷玉簪,是罕見的書法珍品。
北行可見御碑亭。內存乾隆賜薩載和書麟這兩位兩江總督的詩碑,其一已斷,但字跡明晰。
現在我們往前走,在右手邊有一個院落,大家可以看到裡面有一幢黃色西式平房,這就是孫中山的辦公室,原為清末兩江總督端方建造的花廳。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 年元旦當選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乘專車由滬抵寧,當晚十時在原兩江總督署的大堂暖閣舉行宣誓儀式,正式就任臨時大總統職,總統府就設在現在的西花園。平房坐北朝南,七開間。正中一間為穿堂,其西三大間是會議室,其東是小會議室兼臨時大總統會客室,又東為辦公室,頂東為孫中山休息室,現以舊物陳列供人瞻仰。孫先生卧室位於西花園東北角的小院內,這裡有一幢三開間的二層小樓。樓上西為浴室,中為餐室,東為卧室。樓下為眷屬住房。小樓為60 年代重修,但花壇及樹木仍是舊物。1912 年4 月3 日孫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離開南京。袁世凱竊取大總統一職,復遷政府往北京。此地為黃興留守府。
出廠這個院落,往北走就來到與不系舟遙相對應的漪瀾閣。它建於池中露台之上,四面環水。前有平台,圍以石欄,欄上十數只小獅,古拙形象。兩旁以單孔石拱橋與兩岸相接。閣開三楹,正面為屏風式門,上雕圖案均系瓶鼎,諧音平等。檐柱有金獅雕刻。閣為磚木結構,灰瓦覆頂,雕花門窗。南面的露台,可作拜月及聽曲之用。中秋之夜,以女人為主祭月神,男人陪祭。祭品多為月餅、水果、菱藕之類。祭畢全家邊吃邊賞月,同時請樂師隔水奏樂。樂曲聲從水面上傳過來,格外清潤悅耳,這叫“水音”。因其正對不系舟,所以又有“水舟雙鑒”之名。民國初年,臨時大總統孫文每日往返住所和辦公室,這裡是必經之地並在此設辦公室,故後人稱“中山堂”。
從漪瀾閣回到池的東岸,南行即到夕佳樓的對景—喜上眉梢榭。榭者,借也。廣三楹,正中一間向前延伸,三面臨水迎風。四角有捲曲成梅花綻放枝頭狀的木雕,上各有兩隻喜鵲,稱為喜鵲登枝,又稱為“喜上梅(眉)梢”。這裡是賞晨曦的佳處,也是早讀的好地方。
忘飛閣東南有一草棚名棕櫚亭。棕櫚亭以樹木原干為柱,棕櫚為蓋,木色本樣,未髹油漆,十分古拙。亭中置一塊巨大的扁平太湖石,形如屏幢,中有一圓形大洞,彷彿嵌入一鏡,故稱“一鑒石”。在唐代,魏徵是一個敢於直諫的大臣。他死後,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後,我就少了一鑒了。“一鑒石”藉此意得名。
從棕櫚亭向東就到了桐音館的後面。這裡有一大型太湖石假山。此山堆砌頗具匠心,石徑縈紆,高處石樑空架,行若古棧;低處幽徑迴旋,如入荒谷;內有拱門數重,石洞透光,不辨遠近高低。山頂湖石,形態各異,若從不同方向細觀,可尋出數種動物形狀。假山中有道光皇帝親書“印心石屋”碑。此碑原在西南角的望亭中,後來移到這裡做了假山的墊腳石,被發現后即嵌在假山裡。此碑是道光帝為陶澍寫的題詞,褒獎他在治黃治淮上的功勛。
在游廊的最南端,也就是園門的右邊,有一碑亭,內有一塊漢白玉石碑。石碑正面鐫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碑的背面有清末名學者俞樾考證該詩的碑文。側面有當時江蘇省督軍陳夔龍(號筱石)寫的跋文。此碑是汪偽考試院長江亢虎附庸風雅,仿照蘇州寒山寺碑複製的。當時偽考試院就設於此地。此碑原立於路旁,80 年代后移到這裡。
我們現在就要走出煦園,大家可以看到月門背面的題額,是篆字的“綸音”。這是太平天國時期布告碑上的碑額,不知何故嵌到了這裡。綸音,本指美妙的聲音,後來用以指天國里神仙或佛祖的聲音,又被引申為皇帝的旨意。其中之意,大家不妨自行體味。
好,今天的遊覽就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