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圖案設計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經歷、體驗”。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學生經歷了“欣賞(陶醉)→探究(深思)→創作(表現)”這樣一個過程。這一節課教學后,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原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這樣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是一種任務和負擔,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充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首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教學伊始,在學生眼前呈現四幅充滿生氣而美麗的圖案,讓學生在欣賞之餘心靈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們的外在對稱之美,而且感受到它們的深刻內含及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從而內心產生一種情感需要。其次,通過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激起學生對美麗圖案的探究慾望,喚起學生製作圖案的興趣。
其次,教學時,讓學生在欣賞之餘,感受到這些複雜、對稱圖案是有一定規律的。並促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去探究、去發現這些美麗的複雜圖案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而得到的。從而使學生獲得對稱圖案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探究學習。
再次,教學時,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因為實踐是發現知識、獲取知識的源泉。學生在運用平移、旋轉、對稱現象進行設計複雜、美麗對稱圖案的過程中,不但進一步感受到對稱圖形的美,而且提高設計能力,發展審美意識、創新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本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在欣賞圖案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運用平移、旋轉和作軸對稱的知識設計圖案的操作過程中,讓自己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知識應用能力、與同伴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體驗了動手、動腦、與同伴協作的樂趣,並在操作學習中發展空間思維能力。課件演示,使抽象的數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篇二:圖案設計教學反思
本課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是:1、使學生感受圖形的美,發展空間觀念和審美意識。2、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反思本次教學活動,我發現好的地反也有不足之處。成功之處在於:
1、注意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新穎、生動、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師生之間民主和諧的關係,為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學習。
3、充分並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把學生在課下收集的過程、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等製成錄像或照片,演示出來,通過多種形式(畫面、聲音等)對學生的多種感官(眼睛、耳朵等)進行刺激,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願望。
4、在教學設計的最後環節中,我由圖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既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5、注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在設計圖案這一環節並不是統一要求全部學生都使用彩色鉛筆塗色。而是為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喜歡並適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而且通過操作計算機來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學生,比採用傳統方式(用彩筆、貼紙)的學生節省了大量時間,作品也更完美(顏色塗得均勻、圖形規範),增強了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
本次教學活動的遺憾主要在於,教學引入部分學生收集到許多用各種圖形組成的圖案的物品,在展示時耽誤了一些時間,導致最後環節設計圖案的時間有些緊張,而且用彩筆或貼紙的學生因工作量大,在設計時也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展示、欣賞環節沒能充分把學生的作品一一展示、彙報,顯得較為倉促。另外,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表達,以及在教學時“放”與“收”的度把握得不夠好。
篇三:圖案設計教學反思
運用所學的圖形設計圖案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體會到圖形世界的神奇和美麗,同時在分析圖案和創造圖案中,學生還將進一步鞏固對所學圖形特徵的認識。因此,在認識圓后,教材安排了欣賞與設計的內容。
隨着年齡的增長和視野的開拓,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有一定的審美和想象能力,本課是在學生對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想象和設計,進一步體會圓的對稱性,同時也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發展他們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我是小小設計師”活動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設計才能,在活動中教師也應多以表揚鼓勵為主,寓教於樂,這樣,為學生創設的良好學習氛圍更能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和自信,更有助於幫助他們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圖案設計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