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物質的量教學反思
本課時主要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和摩爾質量。物質的量這個詞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懂,很多學生初學時會將“物質的量”與“物質量”混為一談,在教學中可以類比學生學過的一些物理量,如質量、時間、長度、溫度、電流強度等,這樣學生就可真正體會“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的意義。因此,使學生正確地理解物質的量這一概念,是學生學好這一節知識的前提條件之一。
本節課通過啟發、對比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從我們熟悉的知識來理解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等概念,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目的。
另外,在進行物質的量及摩爾的教學時,強調“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只適用於微觀粒子,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可以設計實驗:如何用普通天平測量一粒大米的質量?也可以安排在課前完成。然後進一步假設,如果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粒的大米能滿足全球 60 億人吃多久?學生通過計算可以深刻體會到摩爾只適用於微觀粒子。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
在進行物質的量教學時,我是按以下程序進行教學的:
(1) 介紹物質的量的概念,給出物質的量的符號
(2) 介紹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
(3) 介紹摩爾的基準,引出阿伏加德羅常數
(4) 討論使用摩爾的注意點
(5) 討論出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換算關係式
(6) 例題分析
(7) 習題鞏固
(8) 師生共同對本節課進行小結。
在進行摩爾質量的教學時,先回顧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知道一個氧原子的質量和一個碳原子質量比為 16:12 ,然後同時擴大 NA 倍,比值還保持不變,而 1 摩爾碳原子質量為 12 克,所以 1 摩爾氧原子質量為 16 克,可以進行推廣, 1 摩爾任何原子的質量當以克為單位時,在數值上等於其相對原子質量。這樣摩爾質量的理解便順理成章。在進行物質的量計算教學時,以兩個關係式為抓手:
N=n · NA
在解題過程中強調帶單位運算,還應強調解題格式的規範化,因為規範化的解題格式有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鞏固。
篇二:物質的量教學反思
摩爾雖然和千克、米一樣也是一個單位,但學生卻感到無法建立起它和“物質的量”的聯繫。有的學生反映物質的量不就是物質的質量或者數量嗎?質量和數量不都有各自的單位嗎?何必再來一個摩爾。學生問題不少,使教學內容難以推進。回頭想來幾乎每界高一學生在學這一內容時,大部分學生都很煎熬。仔細一想,並不是學生笨,初中“微粒觀”的過低要求是導致物質的量計算失敗的客觀原因。
初中化學課標對微粒觀的要求“(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4)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離子可以互相轉化,初步認識核外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知道”是教學中最低層次的要求,從以上諸多的“知道”可以看出,初中課標對初中學生“微粒觀”的要求僅僅是能感受微粒的客觀存在的直觀的層面上,原子、離子結構示意圖要求會看,不要求會畫,1至18號元素不要求背誦。對於電子,初中學生僅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關係密切”。由此看來初中課標對微粒觀要求是偏低的,它導致初高中教材的脫節。
作業中的典型問題如“1個CO2含1個C原子, 1molCO2含1個C原子”,可見學生沒有真正掌握物質的量的定義是“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高一學生的想象能力普遍不能滿足從宏觀到微觀之間的相互過渡的需要,根據這種情況,我在上課時經常給學生舉例子。我常用的一個例子是一箱啤酒裝12瓶啤酒,兩箱啤酒共有24瓶啤酒,x箱啤酒共有12x瓶啤酒。1mol微觀粒子就像一箱啤酒是一個集體,只不過一箱啤酒的個體是12個,而1mol微觀粒子個體是6.02×1023個。當學生感到概念模糊時,不要直接想微觀粒子的情況,而是想想啤酒的集體“箱”和個體“瓶”的關係。
好在“物質的量”不同於其他化學概念或原理,沒有講透會產生“夾生飯”現象,“物質的量”及其衍生概念學生會在應用中逐漸深化,“物質的量”的應用需要滲透到化學教學的全過程,不宜一蹴而就而重在逐漸形成,不搞一步到位,講究細水長流,在應用中強化,隨着教學深入而逐漸加深而提高難度。
篇三:物質的量教學反思
物質的量——摩爾(mol)作為紐帶,起到承上啟下的效果,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不是一直在講教學遵循的原則:重點突出講、難點分散講。物質的量——摩爾(mol)這個微觀世界的抽象概念及其應用,對於學生而言,它的難理解度和我們即將接觸到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媲美。我們採用的傳教方法應該是“潛移默化”,在實踐中讓學生感受真諦,將知識的難點在逐步的教學過程中層層滲透,大家都明白“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道理!學生的消化系統要切實保護,如果等出現消化不良時,那就會前進后出,也就是我們教師經常抱怨的“耳旁風”現象。教學面對的是群體而非個體,課堂上看到廣大學生洋溢着喜氣,你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才算是行之有效。相反,大部分學生產生怕學、懼學、厭學心理,那麼作為化學教師的我們就不知道去哪裡“討飯”了!
物質的量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