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建黨偉業觀后感2000字

建黨偉業觀后感20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建黨偉業觀后感2000字(一)

  《建國大業》並不是第一次看,但在決定寫這篇觀后感后仍然忍不住再看一次。影片描繪了從抗戰勝利后國內兩個黨派的明爭暗鬥,到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舉行開國大典這段風雲勢變、爾虞我詐、波瀾壯闊的歷史。

  影片的開頭就是抗戰結束,國共兩黨關於如何建國開始互相接觸。愛國者聞一多在進行完一次公眾講話后的晚上,就被暗殺,這引起了國內眾多有識之士的憤慨。接着是國民黨要求共產黨到重慶召開雙十協議商量建國方針,蔣介石屢次邀請毛澤東親至都被各種理由推脫了,由此蔣介石認為毛澤東一定不會來。直至美國大使赫爾利坐上國民黨派出迎接毛澤東的飛機,毛澤東與周恩來一起踏上了重慶的土地。當看到毛澤東從飛機上走下來的時候,蔣介石驚訝了,這意料之外的狀況讓雙十協議制定時幾乎所有的節奏都由中國共產黨把握——在屢次找借口的這段時間內毛澤東其實一直在為雙十協議做準備。

  蔣毛共同召開記者招待會,蔣介石和毛澤東都穿了中山裝。記者問:“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兩位都穿中山裝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呢?”蔣介石說:“我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都秉承着中山先生的理念。”而在記者問及兩人在會議上能否找到共同點這個問題,毛澤東風趣地回答:“中山裝,剛才這位記者朋友不正為我們找到了一個么?”由台下記者激動地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看出抗戰結束,兩大黨派能坐下來和平共談,是歷經磨難的萬千中國人民所殷殷期盼的事情。

  但蔣毛會面時表面氣氛越和諧,私底下的暗流越是洶湧。談笑之下,是兩黨的秘密調兵。雙十協議中兩黨在許多敏感問題上並沒有達到共識,重要的是在“先進行政治民主化還是先軍隊國家化”的問題上,雖然中國共產黨已做出了較明顯的讓步,但國民政府仍不滿意,兩者最後在這方面無法談攏。影片中毛澤東在重慶與民盟代表會面時說:“蔣介石要我們交出手裡的槍,如果不是這些破槍,老蔣根本不會和我們談!”

  雙十協議簽訂不久,蔣介石終於按捺不住向中國共產黨出兵。我個人認為,這場戰爭,他完全不應該打。從軍事力量來說,世界第二次大戰結束,美國大量裁減部隊,其多出來的裝備都給了國民黨;從國際大環境來說,蔣介石政府才是國際上認同的中國合法政府,美蘇大國也承認他的地位;從國內來說,中國共產黨只是各黨派之一,即使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總的來說也比不上國民黨。

  有的人說,是因為蔣介石擔心國民政府最終會全變成中國共產黨的天下。確實,《建黨偉業》中中國共產黨黨內第一次會議僅有的五十多人,最後居然能憑藉他們強大的號召能力,得到如此多的中產階級的支持,成文能與國民黨分庭抗衡的黨派。中國共產黨推行的土改政策也是一個原因,俗話說“得民心者的天下”,如果國民政府不主動打開內戰的開端,在民眾中的聲望必定不會如內戰中如此之低。內戰一開打,民眾肯定會對政府怨聲載道,而不會去罵毛澤東,因為蔣介石才代表着政府,所以老毛說:“蔣介石對於打不打的壓力比我們還打。”

  而且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滲透力很大。雖說民國時期是各種力量相互滲透的時代,但國民黨的勢力並不容易深入中國共產黨,反而是國民黨內大家都分不出敵我,可能你身邊最親近的人是中國共產黨派來的地下勢力。比如國民黨將領白崇禧的秘書長謝和賡就是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每一次白崇禧對中國共產黨的作戰計劃,經秘書長的分發給手下眾將領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會同時收到一份,明明在抗戰中建下屢屢奇功的人,卻在對中國共產黨的戰場上愣是一直被壓着打。還有影片中,傅作義曾對美國記者說如果輸給毛澤東,他願為毛“牽馬執鞭”,而他的女兒正巧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雖說兩人約定不互問政事,但我認為,這對於傅作義同意大開北平城門迎接中國共產黨的部隊這件事還是起到一定的影響。

  蔣介石的大哥馮玉祥曾在白天提着燈籠到蔣介石的辦公室去,對避而不見他的蔣介石說:“黑暗啊黑暗啊,我不提着燈籠,我找不着道啊!”後來馮玉祥對蔣介石失望至極,開始慢慢與中國共產黨接觸。可惜這一介梟雄最終卻葬身海上,各方勢力都在猜忌幕後兇手,中國共產黨猜測是國民黨。蔣介石在知道馮玉祥親共之後,我並不清楚他心裡的想法,我覺得再怎麼憤怒傷心,他也不會把他殺了。

  國民政府苟延殘喘之際,蔣經國到上海打擊不法商人哄抬物價的事,這時候的國民黨命數將盡,無論蔣太子多麼想證明自己想幫助父親,想把這行將就木的國家拉回來,四大家族的隻手遮天,蔣氏的自身難保,不是僅憑這件事就可以成功的。就連宋美齡到美國請求繼續進行支助也遭到了拒絕,蔣介石對蔣經國說:“腐敗已經到了骨頭裡,反,是亡黨。不反,是亡國。難啊。”

  最後中國共產黨在北平順利建國,閱兵時毛澤東回想這麼多年所遇到的困難,吃過的苦,想起那位因念着鍋里燉着他的菜而在敵軍轟炸的時候往回跑的炊事員,他遇到的各種各樣小人物……當手下小兵說:“前面有個很高很結實的地主大院,炸不開!”用閃光燈照亮所看到的的北平城牆這一段,我感受到了他們的激動與喜悅。

  《建國大業》是一部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的作品,是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60周年的獻禮作品,可以說是一部史詩級巨作。

  建黨偉業觀后感2000字(二)

  電影《建黨偉業》以強大的明星陣容再現了90年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件。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在中國飽受西方列強凌辱,腐敗的晚清政府對外賣國求榮、對內殘酷鎮壓,辛亥革命推翻晚清政府統治、壓迫人民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土崩瓦解,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使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廣泛傳播,中國民眾要求反壓迫、反侵略、紛紛尋求科學思想武器變法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等一系列歷史大事件的背景下發生的。

  感想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18世紀60年代以後,先是在英國,隨後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紛紛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完成工業革命,生產力和國力得到空前發展,而這時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還陶醉於泱泱大國的“康乾盛世”。1840年英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撞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中國一步步淪陷為極度屈辱苦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深淵。一代代仁人志士不甘屈辱和壓迫,為I衛民族尊嚴、追求自由、獨立前赴後繼,歷史孕育了中國共產黨,重任歷史性地落在了有科學指導思想、明確的奮鬥目標的中國共產黨身上,這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感想二:新生事物的生命力是頑強的。新生事物就像一棵小樹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有着頑強的生命力。對於新生事物的態度決不能一概否定、恐懼,那樣很可能會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絆腳石甚至是歷史的罪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遠沒有今天這樣的具有劃時代的、深遠的歷史意義,在那個政治混亂、流派眾多的年代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似的,但就是她經過短短28年的奮鬥,終於趕走了侵略者、打倒反對派、建立新中國,但在她建立之初,沒有誰不管是反動統治者、黨外的、黨內的人士會想到她會成為歷史的寵兒。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代表着歷史發展方向、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充滿着希望、有着倔強的生命力的新生事物。

  感想三:“槍杆子里出政權”。西方列強打開晚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辛亥革命推翻晚清政府、結束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北洋軍閥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以致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所依賴的無不是軍隊、武裝、火槍利炮,誰手裡有槍,誰腰桿就直,誰說話就硬,所以,毛主席的“槍杆子里出政權”是至理名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在沉沉黑夜點燃起來,並以燎原之勢迅速席捲中國,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也是中國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沒有武裝割據,也許我們還在黑夜裡探索着光明的道路!

  感想四:堅定信念、始終不渝。時代驕子,英雄輩出,風雲際會,大浪淘沙。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十五名代表中,年長的45歲,年輕的只有19歲,但在後來的人生道路上卻各自演繹出不同的人生軌跡:為民族獨立解放而獻身者有之,為黨的事業奮鬥終生者有之,中途脫黨變節、背叛革命者有之,甘作漢奸、與人民為敵者亦有之。明確目標、堅定信念、終身不渝是革命勝利、個人成功的原因之一,那些變節分子之所以背叛革命、甚至走向反革命,原因之一就是在革命低潮時喪失了信念、迷失了方向、對革命悲觀失望、貪圖享受、利欲熏心、爭名奪利,拋棄了當初的理想和信念。我們今天身處和平環境,但干工作、做事情也應該有一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

  電影《建黨偉業》歷史性強、節奏緊湊、場面宏大,是一部向黨的90華誕獻禮的優秀影片,在廣大黨員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鞭策每一名共產黨員毋忘創業之艱辛,珍惜和平來之不易,激勵每一名共產黨員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辛勤工作、默默奉獻。

  建黨偉業觀后感2000字(三)

  首先我要認錯,向這部片子認錯,因為之前我說這部片子會和《建國大業》一樣在若干年之後成為人們的笑柄。我的錯在於不應該把對現實的不滿連誅到這部片子上。

  換句話說,這部片子令我出乎意料。

  整體看,《建黨偉業》有點紀錄片的感覺,尊重歷史。從革命先驅推翻滿清,到民眾本能式的渴求國家復興,最後思想上抓住了革命的方向,這是一部催人奮進、予人啟示、警示現實的好片子。它不像我之前所想的,跟《建國大業》一樣在思想和政治上有一邊倒傾向。它在描寫中國人的抗爭、摸索和覺悟,每個迷茫的人都可以從中找到可以引導自己的答案。沒有什麼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看片的時候,我時不時地會聯想到現實。所謂“談古論今”,“論今”更有必要。

  人還是要有信仰的,沒有信仰就沒有方向。革命首先應該是思想的革命。我很讚歎革命先驅的前赴後繼。他們一直在尋求救國真理,東學西漸。當統治中國2000年的封建思想以滿清朝的結束為標準而宣告失敗的時候,他們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勝利的果實早有人覬覦。因為中國的情況實在太複雜了。到底什麼思想才能救中國?

  今天也一樣。最初的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為了革命事業“以身許國”,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但為什麼今天這種信仰成了“沒有信仰”?我以為,馬克思主義(包括後來的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相對抽象的藍圖,實現這一藍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到底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共產主義?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如果在他的有生之年不能見證或者懷疑,那麼這種信仰就會動搖。其直接結果就是人們的“沒有信仰”和再次迷茫。沒有一個具有號召力的思想重新凝聚人們,在這個個性飛揚的時代,一切抽象的信仰都是那麼的無力。而人生短暫,人們對信仰就要求必須具體化。

  中國人沒有信仰嗎?有。窮人的信仰是生存,富人的信仰是享受,這兩種信仰的共同基礎就是物質。脫離物質的信仰就只有寄希望於能夠在中間層(所謂的中產階級)孵化出來。但現實是,當前社會對中間層的打壓正在將中間層強制分化,一半產生了窮人的信仰,另一半追逐富人的信仰。享受在擠壓生存的空間,生存在積蓄反抗的能量。這就是當前中國的信仰。

  再回到影片。信仰的問題,湖南毛潤之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止,中國人只有在顛簸中找到出路。

  以五四運動為標誌的政治運動,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尚處研讀階段的時候,這種運動可以看作是一種本能。看看那時候的學校,那時候的老師,那時候的學生。儘管影片些許描述學生的不成熟,這也確是事實,但不可否認,當今的學校、老師、學生是徹徹底底的輸了。輸在思想,輸在行動,輸在意志,輸在他們各自所處的社會背景。起碼“五四期間”,政府沒有對學生實施面對面的屠殺。現在的學校、老師、學生,他們已經沒有團結的基礎,因為他們之間或者內部,來自不同的階層,代表不同的利益。當無產變得有產,這種分化就開始了。無產的概念必須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因此這種分化是必然的。

  影片的最後一直在醞釀黨的誕生。看到最後,我是非常痛心的。我不是黨員,但我為現在的中國共產黨感到惋惜。它曾經是那麼值得人尊敬,是高尚的一個團體。一切皆因從無產到有產。

  不是說當前社會也要無產,無產的概念太超前了,我也想不通如何在一個有差別的社會讓人們的眼睛看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相反,從無產到有產是歷史的進步,而從有產到無產就是歷史的倒退。但我們任何一個以生存為信仰的人看到的卻是,“無產”正在復生。失敗的教訓,中國有太多可以學習。而成功的經驗,只有通過自我超越。如果眼前的社會繼續這麼發展下去,歷史將重演。

  無法成為新生力量信仰的馬克思主義不可能第二次救中國,但中國絕對可以產生第二個馬克思,第二個陳獨秀。這是本片給我的最大啟示。



建黨偉業觀后感2000字 標籤:春晚觀后感 100個品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