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搏擊俱樂部》觀后感悟

《搏擊俱樂部》觀后感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透過"搏擊"看人生

  --《搏擊俱樂部》觀后感悟

  麗靜

  根據藝術電影沙龍微信公眾平台三個月前的預告,我們近一段時間為影友安排TOP20,即全球最經典的、獲奧斯卡獎或金球獎、金棕櫚獎等大獎的20部影片。沙龍11月28日安排觀研《搏擊俱樂部》,TOP250 排名第10,IMDb評分 8.9分,也就是說這部影片得到了全球影人和影迷的追捧。為了幫助影友理解影片,我們特別邀請了百忙之中的心理諮詢師李巧英老師現場解讀。映前,沒有看過本部影片的李老師從意識和人格等方面做了心理知識普及,提出人格的四種"搏擊"促使人得到了成長,並指出藝術表現一定會比較極端,從而塑造出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觀影過程中我發現李老師的解讀竟然和影片有着驚人的契合,更有些話竟然和台詞重疊。映后李老師再對人物進行了解讀,讓我們從壓抑的觀影氛圍中找到了歡樂,聽李老師的解讀無異於受傷后的緊急包紮,從身體到心靈都得到了療愈。

  失眠、幻覺、自虐、被虐、性虐、暴力、破壞,這是我們透過電影故事看到的男主角--文質彬彬的公司高級職員--傑克的表現。傑克怎麼了?

  "意識"之於人物形象。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創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是個人在任何時刻都能覺察到的感覺和體驗,意識服從於現實原則,只佔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淺層的經驗部分;無意識即下意識、潛意識,指人的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慾望及其替代物(如夢、癔症),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主導和決定作用;前意識,指潛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它是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介環節。我們來看影片中的傑克。傑克處在一個消費時代,翻看精品目錄成為他居家的主要任務,然後無節制地購買家庭精品,傑克想停但停不下來,這正是無意識的表現,之後一把離奇的火災讓他失去一切。是誰縱的火?

  "人格"之於人物形象。正常人的人格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源自人類生物性的慾望,遵循不計後果的快樂原則,是本能,如飢、渴、性,比如《西遊記》中的人物八戒;超我源自人類社會性的慾望,遵循不計後果的道德原則,比如不會游泳卻冒死下水救人;自我源自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性,遵循迂迴滿足的現實原則,同時用環境能接受的方式滿足人生物性和社會性的需要,比如想得到食物時,要付錢取得。"自我"是介於"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在有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約束的前提下,實現原始需要和原始衝動。在人類活動中,"本我"多了,可能會太任性、太自由、太無序,"超我"多了,可能會太忘我、活的太累,自身和家人的利益會受到傷害,兩者恰到好處的銜接時,"自我"就成熟、成長了。我們來看影片的橋段,傑克和泰勒互毆致鼻青眼腫,傑克在上司面前自虐並要挾上司成功,趾高氣揚地走出辦公室,泰勒和瑪拉瘋狂作愛,這正是人的"本我"表現,破壞、毀滅、不滿、對抗、慾望等。那麼泰勒是誰?瑪拉是誰?上司又是誰?

  "原生家庭"之於人物形象。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我們來看傑克的原生家庭,父親六歲時離開他和媽媽另組家庭,和另外的女人生另外的孩子。再看傑克和泰勒的關係,泰勒讓傑克把瑪拉趕走,傑克說"又讓我傳話,小時候爸媽就總是這樣讓我給他們傳話";在實施破壞大計劃時,泰勒消失了,傑克說"父親離開我,你也離開我",傑克的記憶在新情舊景中更迭,不自覺地再現了童年關係。再看傑克和癌症中心的鮑伯,在團體治療中,傑克伏在鮑伯大大的胸脯上邊哭邊訴說,此後他的失眠症好了,接着他着了魔似地迷上了各種團體治療。鮑伯是誰?

  現在該到了回答問題的時候了。傑克怎麼了?傑克幼年時一定遭遇了太多的失去、太多的歧視和太多的不公平,他的內心積累了太多的壓抑和不滿,他渴望被愛、渴望被認同,於是形成於童年,爆發於成年,於是他瘋狂的購買補償他"內在小孩"的需要,於是他找人打架發泄自己"內在本我"的憤怒。是誰縱的火?是傑克。警察在調查縱火案時曾經給傑克打電話,傑克則支支吾吾,泰勒給他翻譯"警察的意思是你自己縱的火。"傑克恨"本我"的無節制,可是又不知道該如何停下,於是他以極端的方式讓購買戛然而止。泰勒是誰?泰勒就是傑克,是傑克"本我"的具象,亦或根本就是幻覺。實施大破壞計劃時,傑克一面想要逃避泰勒,一面又四處尋找泰勒,傑克最終找到泰勒,兩人在地下車庫中搏擊起來,而監控器中我們只能看到傑克一個人揮舞。他們的"搏擊"是傑克"自我"和"本我"兩個內在小孩的搏擊,是人物心理的搏擊,是同社會的搏擊,是成長陣痛的搏擊。被找到的泰勒對傑克說:"是的,你討厭我,憎恨我,但是你必須承認因為我的存在而讓你成長了".上司是誰?是傑克父親的心理投射。傑克渴望父愛,又得不到父愛,他的內心充滿了對父親的怨恨,又不敢找父親渲泄自己的情感,於是我們看到傑克對上司的挑戰。鮑伯是誰?鮑伯是傑克母親的心理投射。幼年疏於親人照顧的傑克渴望和母親親近,當他伏在鮑伯胸前的時候,體會的是來自母親的安慰,內心得到了嬰兒般的安寧,於是可以安然入睡。瑪拉是誰?瑪拉是傑克的女友,也是傑克母親的心理投射,片中台詞有"其實有時候我們恨的人也可以成為我們愛的人",而我們讀書時也經常能讀到類似內容,如男人發誓自己將來可不找母親這樣的老婆,而他找的媳婦通常恰恰就和母親的性格相似。傑克把和母親的情感距離投射在瑪拉身上,"意識"恨她,"潛意識"卻愛她,渴望親近卻又故意疏離,於是就出現了他和瑪拉平分一周上課時間的橋段。之後他又急切地阻止破壞計劃的發生,拼了命的救下瑪拉。

  片中台詞不只一次地提到"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是的,不斷失去又不斷收穫、不斷結束又不斷開始的歷程叫做人生。通過"搏擊",傑克得到了成長的歷練,當他和瑪拉再次相遇的時候,向瑪拉表達了真愛,兩個人手拉手鳥瞰夜色中的美好世界,他們開啟的必定是美好而燦爛的人生。 (麗靜 2015年12月5日初稿 9日修改版)



《搏擊俱樂部》觀后感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