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工業設計觀后感

工業設計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篇一:《工業設計》觀后感

  抱着獵奇的心態下載了這部紀錄片,看后卻帶給我一份意外的震撼感,“工業設計”這不僅僅是一種行業,也是一種歷史,一種文化,更是對生命的一種詮釋。

  工業設計源自於工業化生產的需求,是為了解決產品大批量生產的普遍適用性問題,因此,工業設計最初與產品的實用性密不可分。可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競爭的加劇,工業設計不再僅僅局限於產品的實用性本身,通過設計讓產品更具人性化,更有美感,讓產品喚醒潛意識,讓產品開創潮流,這樣才能使產品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而工業設計領域的不斷拓寬又反過來讓設計甚至超越了工業本身,工業設計最終不再局限於產品,甚至脫離了產品,成為了一種自在的表達方式,如今的工業設計完全可以如藝術品般舉行展覽,與參觀者互動交流,產生共鳴,達成共識。極致的工業設計就是一種觀念表達,一種文化交流,甚至影響時代,詮釋生命。

  工業化本身的要求是儘可能快速的更新換代,而工業設計越來越與之背道而馳,終極、永恆彷彿越來越成為工業設計的內心訴求。隨着全球化的加劇,工業設計所背負的使命也在超越工業本身,工業設計逐漸脫離匠氣,工業成了它佈道的工具,甚至會比政治更有效的溝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獲得一種全球共識。我們總在追尋遙不可及的東西,而往往忽略身邊的點點滴滴,其實,如果你能定下心來,感受周圍,會發現身邊所用的物品都藏有生命的秘密。工業設計是人類一種簡易的,共通的語言。

  篇二:觀工業設計紀錄片《Objectified》客觀化有感

  今天看了紀錄片《Objectified》,這個紀錄片中採訪了許多著名的設計師,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和觀點,下面我來談談我對設計的性質特徵的理解。

  首先,設計具有標準化和極端化。就我個人而言,標準化特別體現在公共場合的一些設施的設計上,他們總是以最強和最弱(最高和最低)兩個極端的中間值來取捨。而極端化設計是針對應用性較強的的產品而談的,它要考慮到很多的人為因素,需要從人機工程學的角度來嚴格的控制產品的規格,俗話說“你有多大的腳就得穿多大的鞋”使它符合大眾的需求,而且這些設計通常具有較強的保護作用,例如樓房的欄杆,農場的柵欄,刀柄的長短,以及汽車的上窄下寬等等對於產品規格的要求完全取決於人或動物的自身體質和能力。

  其次,好的設計還不能有誤導性,尤其是仿生設計中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仿生設計並不是完全照抄,而是提煉概括,產品的設計也不能直接從某一個元素提取過來然後嫁接到產品的造型上面,而是要能引起功能變化。另外這種功能的變化不是功能的累加,而是功能的適度便宜性,使人在使用的過程中更加靈活自如,例如現在轉動門,雖然能解決客流量大的時候減少擁擠現象,但卻無法避免小孩轉動門夾住的危險,我認為充分以人為本必須是以安全為前提,我們完全可以把門的轉動的地方的間隙加大,把門的可容納人口數加大,或者在轉動門哪裡安裝一個自動切斷電源裝置,只要門被卡住,就立即停止轉動,減少人的傷情。 再次,我認為不環保的都不是好的設計,必須要環保,儘管外表美觀,但無法掩飾它潛在的危險,現在的傢具都要用噴漆給它增加一件衣服,使他魅力十足,但是油漆中含有很多有害的物質,它會揮發,人一旦長期吸入這些有害物質,可能噴上一層油漆比較光滑或者能防止腐朽,但是性能越強的東西往往就越是危害環境,有時我們考慮了人的因素卻忽視了環境的因素,結果環境會反噬於人,塑料的應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塑料的白色污染為題已經越來越嚴重,我們所有對產品的設計略知一二的從業人員一旦考慮到要用塑料或者別的合成材料進行產品的設計時,首先考慮它是否影響環境,一旦進行大批量的生產,造成環境的惡劣污染,罪魁禍首就是我們這些設計人員。

  再其次,好的設計不僅僅是注重創新、實用、美觀、易用、誠實、耐用、細節、環保,還要富有情感化。隨着科技的發展,手機的功能也在不斷的增加,尤其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最令我困擾的是手機的鬧鈴,每天造成鬧鈴一響就感覺猛然受到驚嚇,即使是很柔和的音樂也會在長期的重複中傷害着人的大腦神經,我認為手機的鬧鈴功能要有一個很細微的漸強功能,就像樂譜一樣,讓人的聽覺神經有個緩衝的時間。

  另外,具有高度安全性的東西可能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慢慢變得脆弱,所以一切設計產品都是有保質期的,這種保質期的限定是不確定因素,是隨着人的使用次數和時間而改變,往往由於保質期的忽略釀成的人間悲劇不在少數,我想到的是一個需要高度安全性能保障的設計能否有保質期自動報時或提醒的功能,例如電線及開關或者一些機械設備,電線漏電時電源自動切斷,機械出故障了,自動停止運行高壓電線塔旁邊設置36V以下的電網裝置,防止有人受到強電擊等等。 最後,設計不能完全地依賴技術,現在各式各樣的電子垃圾正填充着垃圾堆的空間,我們的科技每進步一下,垃圾堆的高度就會更上一層,但是設計又要依賴技術,因為大量的電子垃圾又需要一些不同的分離技術才能進行回收再利用,這是一種“可逆反應”,但中間的“催化劑”卻比“底質”要多得多,我們能否在材料應用上多加考慮呢,這是設計的可持續性的要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

  篇三:《工業設計面面觀》觀后感

  王袁笑笑生 312009080303602 工業設計

  在昨天的產品設計原理課堂上,我們觀看了電影《工業設計面面觀》,讓我對工業設計又有了新的認識。例如工業設計的目標一直都是大批量生產,秦始皇是標準化的始祖,簡簡單單的牙籤原來有如此的細節,等等。而令我印象最深的,蘋果設計師Jonathan Ive和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的那兩段採訪。

  蘋果公司無疑是現今世界中工業設計潮流的引導者之一。在蘋果公司,優秀的設計是企業的一項戰略,而不僅僅是美學的抉擇。

  影片中,蘋果的設計師說:在這樣的產品上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讓設計走開。當造型是基於類似這樣的理由而開發出來時,它們就不會僅僅是一種隨意的形態,它似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它似乎沒有被設計過。它似乎天生就是這個樣子,它怎麼能再是任何別的樣子。這頗有一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覺。

  設計師還向我們展示了MacBook Air外殼的製造過程,從一塊鋁板做成一個一體化的外殼,這一過程花費了大量時間、金錢研發,但就是這個部件,成就了這個產品。這是一家以設計為主導的公司,而不是先把大體的外形由結構工程師做出來,再讓工業設計師進行“裝飾”。我認為這也是蘋果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然後,設計師還展示了MacBook Air的指示燈。一個指示燈在提示信息的時候是有用的,但在他不需要指示信息的時候,就應該消失。這是一個很不起眼的細節,而且看起來本該如此。其他公司只是做出普通的指示燈,而蘋果卻想讓光直接透過金屬外殼,從而在指示燈關閉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一塊完整的金屬。蘋果花費了很多時間金錢,只是為了讓它更低調、更不明顯。碰巧昨天才在網上看到了關於研發這個指示燈的新聞:

  大約在五年前,蘋果設計小組的Jonathan Ive決定,他想要在下一代的MacBook上加入一個新功能──在屏幕上方加上一個小綠燈,在啟動相機時,可以穿過電腦的鋁製外殼發光。根據一位熟悉開發過程,要求匿名的前蘋果員工表示,Ive找來了一組製造與材料的專家,試着找出如何讓不可能成為可能。研究團隊發現,可以使用特製的激光在鋁材上打穿一系列的小洞,小到幾乎無法被人眼看見,但是又大到可以使光線穿過鋁材。

  不過,將此方案應用到大規模生產完全是另一回事,蘋果需要非常非常多的激光發射器。團隊找到了一家生產晶片製造用激光設備的美國公司,他們的機器在經過一些調整后,就可以使用在生產上。

  每部機器通常價格大約為$250,000。蘋果說服了該公司,並簽下了獨佔契約。至今為了MacBook Air、Trackpad與無線鍵盤等產品上出現的小綠燈,蘋果已經購買了數以百計的機器。

  大部分蘋果的顧客,也許從未對這個小綠燈有多少想法。不過這個小綠燈的誕生,同時也道出了蘋果最巨大的競爭優勢──控制。蘋果公司對產業鏈的控制程度是非常高的,這也為蘋果實現優秀的工業設計、對各種細節的苛求打下了物質基礎。

  在信息時代,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形式和功能可以完全無關。對於電子產品來說,形式不一定追隨功能。因此,設計已經從實體的、物質的文化,遷移到越來越不可觸摸的非實體文化。

  深澤直人是日本著名產品設計師,創立了“±0”品牌,同時也是無印良品的顧問委員。最開始展示了他設計的CD播放器。這是一個酷似排氣扇的CD播放器,特別之處在於它的開關——是一個拉繩。這種設計的目的更多考慮的是人們的懷舊心理,過去的電燈多為拉繩開關,許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過反覆拉動開關讓電燈不斷地開閉的經歷。而此時在拽動這款播放器的拉繩時,不再是燈光的明暗,代之以美妙音樂的響起。這種伴隨着音樂的懷舊體驗是非常美妙的。

  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他的“無意識設計”理論,即為通過有意識的設計,實現無意識的行為,給人有意味的享受;在設計中“關注細節、關注情感”。他在採訪中說:“如果詩人的意象過於視覺化,那讀者就可能會不舒服。而日本的習慣正相反,簡單幾句描寫就能把讀者帶入詩境里去。”這讓我想到中國元代文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深澤直人認為這種“想象力收到激發,與意境形成了無聲的聯繫”的感覺,正是日式美學關鍵之所在。“人們在使用自己的工具時是不會想着工具的。設計師的工作是激發人的靈魂和思維。”“這個世界其實是由人們下意識的動作組成的,不經思考。設計應該融入人類自然的行為中。”這也是他“無意識設計”理念的源泉,即“設計融於行為”。

  在工業設計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設計師力圖否定約定俗成的設計,用自己的思想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樣就無形中加重了人們的“適應負擔”。“無意識設計”並不是一種全新的設計,而是關注一些別人沒有意識到的細節,把這些細節放大,注入到原有的產品中,這種改變有時比創造一種新的產品更偉大。

  影片後面關於綠色設計的闡述,也讓我對“綠色設計”的趨勢有了新的認識。 “大部分你設計的東西最後都會出現在某個垃圾填埋場中。人們之所以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或許是因為它並沒有出現在我們大家面前。現在,要成為設計師,我們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現在設計的每個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都是可持續性。綠色設計將會越來越重要。產品的可再利用性、產品材料的可回收性將會是決定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總之,我在這部影片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對今後的設計實踐也會有很大幫助。以上就是我對這部影片的觀后感。



工業設計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