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拉快跑觀后感(一)
在一友推薦下,臨睡前匆匆看了一遍《羅拉快跑》。
幾節的組合,也許沒有國人要求的嚴密,但就在這鬆散的組合,羅拉急切的奔跑中又讓我的精神着實震撼了一番。
現實的愛也許恰如第一節所述,只不過是兩人的兩情相悅,彼此相愛,互相關懷與惦記,實沒有上天入地,叱吒裡外的魔力。但又有誰滿足於現實中的愛,又有誰不是在現實的愛中去醞釀去升華,又有誰不希望自己理想中的愛……
因為理想,我們不再苛求圓滿,因為愛,我們不再奢求天衣無縫。這也就是中國的電影再天衣無縫,卻味同嚼臘,也就是或許有國人陷於津津樂道男主人公值不值得愛的爭論中。大愛無痕,人除了吃米外真的還要吃點別的。哈哈,過分了。
真愛無敵,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羅拉快跑觀后感(二)
相比國產的和美國的電影,我對歐洲電影的接觸就少一些,德國的就更少了。而《羅拉快跑》就是一部德國拍攝的經典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在德國柏林,一個黑社會嘍曼尼告訴自己的女朋友羅拉,因為失誤,丟失了十萬馬克。如果在二十分鐘內找不到十萬馬克,他將被黑社會老大處死。於是,羅拉在二十分鐘內不斷的奔跑。同時,曼尼在電話亭中不斷地打電話到處借錢。第一次奔跑:羅拉沒借到錢,羅拉和曼尼搶超市,羅拉被警方擊斃。第二次奔跑:羅拉在銀行搶到錢。曼尼被急救車撞死。第三次奔跑:羅拉在賭場贏錢,曼尼找回丟失的錢。羅拉、曼尼成為富人。
影片從一開始就給我一種奇異的感覺。別的影片在介紹演員的時候僅僅把他(她)的名字放在上面,而本片在開始介紹主要演員的時候,不僅介紹了演員的名字,而且還把演員的頭像照片放到了上面,每次照片出現都會旋轉180°,像是美國的罪犯進入監獄時拍的照片,給人一種黑色、壓抑、惶恐不安的感覺。整部影片看下來,也恰恰是這種感受。片子里,羅拉一直在不停的奔跑。從家門到銀行,從銀行到街角的超市,除了停下來說話,幾乎每一步都在奔跑,而且是大踏步的奔跑。鏡頭的內容在不斷的切換,由電影的畫面變成動畫的畫面,由運動的鏡頭,變成圖片的切換;鏡頭的角度也在不斷的轉換,比如在羅拉家裡拍攝她的媽媽打電話的情景,旋轉了180°,再到羅拉下樓梯時,螺旋狀的樓梯彷彿把人引入一個黑暗的中心,讓人覺得眩暈,分不清南北。
影片的主人公羅拉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她有一頭火紅的頭髮,炫目奪彩。我一直覺得,紅色代表着熱情、張揚與自信。大多數人的頭髮都是黑色,外國有金色的,但一頭紅色的頭髮確實少見。不管羅拉頭髮的顏色是天生的,還是後來染的,都代表了她的一種個性:倔強,對生活不服輸,永遠相信總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永遠相信她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影片中,她男朋友心煩意亂、手足無措的時候,她沒有亂;當她男朋友感到絕望的時候,她沒有放棄;即使當她聽到要二十分鐘內籌集到十萬馬克的這一超級難題的時候,她依然在積極地尋找解決的辦法。羅拉一直在不斷的、拚命的奔跑,也許奇迹就會在她的不斷奔跑中產生。這讓我想起了新東方的口號: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忽然想起,我小時候是看過《羅拉快跑》的一些片段,只是當時覺得很怪異,就是一個人在那不斷地跑啊跑,每一次跑完了之後又回到原來的地方重新跑,而不是像絕大多數的電影有完整的情節。現在再看這部片子,又有另一番感受。羅拉的每一次奔跑,因為其中的微小差異,就會演化出差別巨大的結果,第一次羅拉死了,第二次曼尼死了,而第三次則兩人都倖存了下來,並且成為了富豪。這似乎昭示着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成為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轉折點。我們可能會想:假如那年高考,我……假如那次比賽,我……假如那天晚上,我對她說……假如……就像下棋裡面有復盤一說,指對局完畢后,復演該盤棋的記錄,以檢查對局中着法的優劣與得失關鍵。我們總會想象,人生若能“復盤”,該會是另一番模樣,就像影片里的羅拉。但是人生不是遊戲,不是下棋,每走一步便會在生命中留下真實的腳印,抹不掉,擦不去,更改不了。生命正是由生活中的每個細節組成,善待每個細節,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影片中一句台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羅拉說:“上帝,幫幫我,求你了,就這一次。”西方人似乎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信上帝,或者在生活中的大多數的時候信自己信過上帝,因為上帝也說過,上帝助自助者。
生活中,似乎也只有自助者,才能活出精彩。
羅拉快跑觀后感(三)
我來的時候,知道自己的孤獨。擦肩的行人匆匆行色,而我沒有喜憂的心情,在朦朧的早晨,我就這樣走過。我在尋覓些什麼?選擇與得失的度量?偶然與因果的預言?重複與重來的類似?那些疾走的背影,又能告訴我些什麼?
帶着德國實驗先鋒電影的鋒芒這有別與意大利新浪潮,確有着別樣的唯美主義。電影《羅拉快跑》開始有這樣一句旁白:“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是什麼使我們相信這一切,又是為什麼去相信這一切呢……”揭開了本片隱藏的蘊。且影片開頭以字幕宣稱:"我們不放棄探索,探索的終點將是它的起點,讓我們重新認識探索吧"---艾特。更是在告訴觀影者這個觀點。德國是一個盛產哲學的國度,電影《羅拉快跑》就是一部被稱為德國的“呂克貝松”的湯姆.提克威導演的哲學藝術電影。“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的”結論,強調人的自我認識和追求,要求恢復失去的人的價值。所以《羅拉快跑》就是一部令人震撼而又心碎的哲學聖章。
不久前女導演趙薇的處女作《致青春》上映獨特的女性視角贏得了業界很大的讚譽,而侯詠的《茉莉花開》獨特視角講述着時代的變遷和女人的命運。本片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就背景造型方面,羅拉一頭的紅色頭髮極具感官刺激,象徵桀驁不馴。而《致青春》有着那個年代的泛黃的回憶:不管是《紅日》的風靡還是王祖賢的海報,都有着時代的印記;就故事情節方面,原以為是英雄救美,卻是相反的。
而影片《羅拉快跑》的剪接節奏風格和流行音樂的加入更烘託了整部影片統一的快節奏風格,表現了現代生活中的大都市讓人透不過氣的快節奏,如影片開始和羅拉的三次快跑。
影片片頭音樂中的鐘錶聲和影片開頭搖擺的鐘錶,都刻畫出這部影片將與時間有着密切的聯繫。本片一大亮點就是本片的色調:彩色與黑白兩部分,彩色與黑白交替出現為觀眾區分開回憶與現實。
影片中的十字路口:鏡頭內黑壓壓的人表現人口膨脹密度和人的無目的性。降格(快鏡頭)視效:人如木偶般機械的移動,人們行旅匆匆,面無表情,如生命的行屍走肉,主角眼中的世界的混亂,人類的無目的性以及整個人生的可笑荒誕。視聽上,幾乎佔盡所有鏡頭三分之二的移動鏡頭大升大降,使整部電影在視覺上極富衝擊力,使整部電影都處在一個動勢,在節奏上突出一個“快”字。
《羅拉快跑》有三段式劇情結構:“一個遊戲的結束也就是另一個遊戲的開始”。明確表明了本片是一場荒誕的遊戲。相較之中國的《茉莉花開》同樣的三段故事講述結構,《羅拉快跑》更富於哲學性。本片導演在短短三次奔跑中談人生、談愛情、談哲理,這二十分鐘可以看作是一個虛擬的人生實驗場。世界上的事情充滿無數種可能性.有的只是看你如何選擇,既然選擇了前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奔跑的宿命論,在追逐中醞釀成堅持。
沒有重複過往,不曾透支未來。真實的謊言,在現實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中迴環,在電影中,導演給了一個美好的想法來彌補現實中的缺憾。這讓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實的謊言》。一直奔跑的宿命論,我們還在找什麼呢?
羅拉快跑的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