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長征觀后感
昨天下午,我上網看了《長征》這部電影,我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紅軍戰士那種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艱難困苦,勇於犧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動。
雪皚皚,夜茫茫。高原寒,炊斷糧……多麼艱苦的生活啊!可紅軍戰士們野菜充饑志越堅,革命理想高於天。是啊,紅軍長征的豐功偉績是千古唯獨,萬世無雙的,紅軍長征的壯烈和堅韌是驚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紅軍長征的艱難困苦是凡人難以想象、難以理解的,紅軍長征的精神是舉世齊頌、萬國同歌、億民共贊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堅不摧的偉大天兵神威,翻開了中國共產黨從艱苦走向勝利,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頁,宣告了趕走日本帝國主義、推翻蔣家王朝,中華民族不是東亞病夫,而是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東方之子。
在看《長征》影片時,我高興、我悲戚、我感動、我流淚。看到那湘江激戰、那四渡赤水、那搶渡烏江、那飛奪瀘定、那爬雪山、過草地、攻克臘子口,以及馬蹄聲急,見到那一個個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熱淚,那十盼紅軍的旋律在我耳邊不時迴環,那千萬紅軍的身影不時在我腦中呈現,那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無時不在我心中回蕩着。記得毛澤東曾說過:“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足見長征意義的重大,足見長徵人的堅韌與頑強。
忘不了長征中的成功的笑聲,忘不了長征中失敗后的志氣;忘不了在成功與失敗背後的一滴滴鮮血。
通過觀看長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傳統教育,我一定要學習紅軍戰士不怕艱難困苦、堅韌不拔的精神,用長征的精神激勵我努力學習,長大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材。
篇二:長征觀后感
今天看了電影《長征》。對於影片的藝術成就、歷史意義、現實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觀看這部影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那麼一些問題:紅軍是憑藉什麼才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甩掉圍追堵截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國民黨的軍隊,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是什麼讓本來是執行戰略大轉移的一支隊伍,在漫漫的萬里長征中卻扮演了播種機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論散播到千萬戶家庭呢?
電影《長征》片長三個小時,分上、下兩集,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場景。影片宏偉壯觀,深入的再現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用史詩筆觸全景刻畫了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夾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紅軍戰士長征途中的幾次較大的戰役和險境,謳歌了紅軍戰士勇於挑戰自我極限敢於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影片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為受限於電影片長的原因吧。故事是從湘江河畔,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於博古、李德對軍隊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所以部隊帶着大量的緇重擠在湘江橋上,幾天幾夜部隊也沒有能完全通過湘江。然而,時間就是生命,在紅軍的上頭敵人的飛機在狂轟爛炸,後面有幾十萬追兵正洶湧而來,前方,蔣介石在加緊布置幾道攔截的防線。紅軍長征的第一道本來不是難關的難關就這樣橫在了全體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面前。幸虧紅軍的後衛部隊拚死抵擋住了國民黨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要不然,此役紅軍的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在渡過湘江之後,影片安排了一個特寫鏡頭,一個紅軍的後衛戰士在敵人蜂擁包圍住他的時候,毅然拉開了胸前手榴彈的彈弦,但是沒有爆炸場面的刻畫,鏡頭轉向了印滿紅霞的天空,不知道這可是象徵烈士流淌的鮮血?第一道本來是長征途中最容易渡過但卻因為人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難關被克服了。湘江戰役后,紅軍連克國民黨軍隊的四道防線,但是自身的傷亡也非常慘重,八萬之師拼得只剩了三萬之士,雖然是勝利了,但按照這樣的打法別說陝北會師,沒到四川就得全軍覆沒。即使這樣,紅軍能突破國民黨的四道防線幾十萬大軍的攔截,原因何在呢?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於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後衛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後衛阻擊,生還的可能性很少,但為了整個集體,甘願流盡最後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後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展,更不要說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麼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員就具備有這些優良的素質,終於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的奇迹。這些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一致,發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之林更好的發展。
湘江戰役后,紅軍在通道得到了及時的修整,紅軍雖然沒有完全擺脫李德、博古的錯誤軍事路線,但是毛澤東開始重新獲得了發言權。在毛澤東和很多頭腦清醒的紅軍領導人的堅持之下,改變行軍路線,四渡赤水,佔領貴州,並在貴州遵義召開了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徹底的糾正了博古、李德的錯誤戰略方針,重新奠定了毛澤東在軍隊中的指揮權。此後的紅軍聲東擊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亂了蔣介石的軍事部署,甩開圍追堵截的敵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說“遵義會議”之前紅軍是有險無驚,那麼“遵義會議”之後,紅軍更多的是有驚無險,強度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夾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紅軍自身的體能極限挑戰,毛澤東軍事指揮上的高明可見一斑。在和張國濤會師之後,雖然紅軍又經歷了兩條路線的選擇,同時受到了張國濤分裂勢力的威脅,但在黨中央的果斷決策下中央紅軍順利的越過千里大草原和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實現了長征北上抗日的戰略目標,揭開了中國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說遵義會議前,紅軍能突出重圍依靠的是不怕犧牲的勇猛精神,那麼遵義會議后取得的一連串勝利就得益於中國共產黨中央正確的軍事路線路線和方針,應該總結為智謀的勝利。
有人說中國共產黨是一群沒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戰爭的勝利是因為農民太窮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時候玩命,讓共產黨揀了個大便宜,這純粹是無稽之談。大家知道,國民黨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壯丁去的,家裡也很窮,為什麼同是窮人,在紅軍隊伍里就能打勝仗,在白軍隊伍里就只能打敗仗,這個事實不是勝過任何的雄辯嗎?打仗講究的是謀略,一時之勇是不能決定全局的。在《長征》這部影片中湘江之戰就說明了這個問題。要運用謀略,領導階層沒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們看看長征中決定軍隊命運的領導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產國際排來的,博古、張聞天都是蘇聯留學生,朱德、周恩來、鄧小平都是海龜派大腕,毛澤東是湖南師範學校畢業等等,不舉例那麼多了,他們當時的這些學歷可以說明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驕子。不可否認當時的共產黨高層領導是人才濟濟的。正是由於這些人才的彙集出謀劃策,紅軍才能從無到有,從有到壯大,最後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謀無勇不行,有勇無謀也不能長久,只有智勇雙全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
看了《長征》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們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時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休養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敗的心裡承受能力,培養自己敢於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盡量做到智勇雙全,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夠更加精彩,我們也更能為祖國貢獻我們更大的力量大。
篇三:長征觀后感
今天下午的第一節課後,我們觀看了《我的長征》這部電影。
電影開始了,我們都認真地看《我的長征》。整部影片讓我高興,讓我悲戚,讓我流淚。看到那湘江激戰、那四渡赤水、那搶渡烏江、那飛奪瀘定、那爬雪山、過草地、攻克臘子口,以及馬蹄聲急;見到那一個個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熱淚。那十盼紅軍的旋律在我身邊不時迴繞,那千萬紅軍的身影不時在我腦中呈現,那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無時不在我的心中回蕩着。
影片中,紅軍戰士為了能夠搶渡瀘定橋,他們不畏艱辛,日以繼夜地趕赴目的地;紅軍組織的突擊隊,攀着鐵索橋,冒着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勇敢頑強地向前沖,最後勇士們衝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為他們身後千萬個紅軍戰士順利通過瀘定橋鋪平了道路。
歷史的紅色旅程結束了,未來的紅色旅程剛剛開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氣魄豎起了一座萬世矚目的豐碑,英雄們的鬥爭精神也將靠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去延伸。我們只有從現在起發奮學習,做一個正直、勤勉的人,長大后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
同學們,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他造中華民族世紀的輝煌吧!
長征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